变法前夜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熙宁变法,宋神宗,王安石
  • 发布时间:2012-07-23 09:40

  熙宁变法那一年,宋神宗22岁,王安石49岁,也是宋太祖建国110周年。

  这位年方弱冠的君主,为什么要倚重即将知天命的王安石,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呢?这一切还要从宋朝的家法说起。

  偃武修文 社会繁荣

  宋太祖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对于武将有着一种本能的怀疑和恐惧,所以定下了偃武修文的国策。太祖定下家法,要后世帝王优待士大夫,不得诛杀大臣和言事官员。他的弟弟宋太宗继承了兄长遗志,广开科举之路,网罗天下人才,一时人才辐辏,沉潜涵咏出高度发达的文化。

  宋代文化发达表现在多个方面。文章有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史学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哲学有二程、朱熹、陆九渊,绘画有董源影响下的山水画,科学有沈括的《梦溪笔谈》。更有饶富理趣的宋诗,与婉约豪放的宋词,在大宋百姓中间口耳流传。史家陈寅恪禁不住赞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

  赵宋文化孕育出了繁华的都市文明。宋代人口之繁是前所未有的,宋仁宗时期天下户数达到一千二百万,户口每年以千分之十一的年增长率递增。到神宗《元丰九域志》编纂时,宋代府、州、县治数有1135个。当时的东京汴梁,最盛时人口达150万上下,是全国第一大都市。我们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绘有各色人物五百五十多个,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堪称东京汴梁的风俗画卷。

  政府膨胀 财政吃紧

  然而,高度发达的文化与都市文明,始终无法摆脱一个巨大的阴影,那就是冗官、冗兵和冗费,以及由此造成的积贫积弱现象。这个问题,终其一朝都未能改变。

  由于大兴科举,加上恩荫、举荐等官员选拔制度,宋代公务员数量膨胀到惊人的地步,官员从宋初到仁宗时增加了五倍之多,严重超编。即便如此,读书人仍然趋之若鹜地涌入公务员报考大潮之中。因为宋代进士只要及第,就可以把粗布衣服扔掉,顺风顺水欢天喜地做官去了,而无需像唐代那样进行任职考核。夸张点说,就算率兵数十万,驱除鞑虏,收复燕云十六州,向祖庙献功,也比不上状元及第的风光。可见宋代文官的地位远远高于武官,用文官牵制武官自然也是宋朝的祖宗家法之一。

  宋代的官员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三年以后即可积劳升迁,享受优渥的薪资和待遇。这点和我们现在的公务员制度比较相似,一入公门就可终身无忧。据宋人笔记,宋庠、宋祁都在朝为官。一年元宵夜,宋庠在书院中苦读《周易》,其弟宋祁却遍烧华灯,与歌妓左搂右抱,喝得醉醺醺。宋庠看不下去,派人责备弟弟道:“你还记得某年元宵夜我们同在州学内吃烂菜饭的光景吗?”意思是提醒宋祁不要忘本。哪知宋祁大笑道:“就不知当年吃烂菜饭是为的什么?”宋祁甘愿忍受吃烂菜饭的辛苦,原是为了有朝一日当上公务员,过穷奢极欲的生活,当时官场风气可见一斑。

  冗官之外更有冗兵。宋太宗认为:国家没有外患必有内忧,外患不过是边防之事,顶多赔点银子,倒好预防;怕就怕内部不稳定,人心思变。所以,宋代统治者将稳定看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每当灾荒之时,政府就大举招收流民为兵,将兵和民严格剥离,不允许有任何动乱的苗头。经过历代的累积,兵员数目从宋太祖时期厢军、禁军总数22万,到仁宗庆历时达125万,增加了6倍之多。这些士兵终身行伍,躺着拿薪水,逐渐养成了骄堕的风气。卫士宿卫时像大爷一样,连被子也懒得提,要派人帮着提;禁兵发了口粮也不肯自己背,要雇人来扛。这样的士兵战斗力可想而知了。

  上有冗官,下有冗兵,国家财政当然入不敷出了。宋代民与官的比例是64:1,就是说要64个从事生产的人才能养活一个官员。流年不利时还得征兵,以至于宋神宗感叹:“穷吾国者,兵也。” 宋仁宗庆历以后,每年财政赤字三百万缗以上,到宋英宗治平二年财政赤字达到一千五百七十万缗以上。所谓“缗”是穿铜钱的绳子,一缗就是一串铜钱,计一千文钱。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仁宗时期120文钱就可以买一斗米,可知当时财政亏空有多么巨大了。

  毫无疑问,统治者会将财政赤字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加之宋朝秉持守内虚外的家法,以文官牵制武官,军队战斗力低下,不得不向契丹和西夏纳贡。大宋王朝每年要孝敬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这些负担全部加之于百姓身上,政府于是想出各种办法巧取豪夺,南宋的朱熹说道:“古代剥削的方法,本朝都具备了啊!”冗官、冗兵和冗费,造成了宋朝政府积贫积弱的局面,外不足以抵抗辽和西夏,内不足以安抚百姓。

  神宗大志 欲兴国富

  当此之时,大宋王朝兴起富国强兵的改革潮流,也就不难理解了。

  庆历、嘉佑年间,当时名士怕只怕不变法。这种改革潮流,不独表现于士大夫身上,即使是君王也跃跃欲试。庆历年间,宋仁宗锐意进取,欲兴国家太平,屡次召见范仲淹问当世要务。范仲淹觉得国事有先后缓急,久病之躯非一朝一夕可以治愈,因此一直沉吟不决。宋仁宗不依不饶,亲自召见二府要他们加班,必须书写完对策才肯放他们下班。范仲淹迫不得已,退朝以后乃作《上十事疏》,其要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主要讲澄清吏治、富国强兵等问题。与此同时,富弼也献上“安边十三策”。虽然由于小人的阻挠和仁宗的软弱,庆历新政不及一年就以失败告终,但是范仲淹等改革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却一直感召着后人。

  此后的宋英宗在位只有四年,来不及更化改作,变法的重任还要等到年轻有为的宋神宗赵顼。

  《宋史》说神宗动止皆有法度,即使是大暑天气也不肯扇扇子,这点就是普通百姓都吃不消;又天性好学,学习到晚上连饭都忘记吃,英宗时常派人劝止。每次侍臣入讲,神宗都要率领弟弟拜见老师。神宗18岁继位以后,开始显示出与他年龄不符的老成持重。他首先问计于曾经主持庆历新政的大臣富弼,得到的却是一盆当头冷水:“陛下登基不久,应当广施仁惠,希望您二十年口不言兵。”此时的富弼已经垂垂老矣,经历了庆历新政的失败,昔日的改革派完全退化为保守派。

  这盆冷水并没有浇灭宋神宗心头熊熊燃烧的改革烈焰,他还需要一个扶他上战马的人。他将目光从死气沉沉的京城移开,投向了大宋王朝生机勃勃的地方。这个扶他上战马的人就是王安石。

  擢升王安石

  王安石早年就议论高奇,慷慨激昂有革除弊政的志向,他曾给仁宗上过万言书,说效法先王的政治,实际上是效法其施政的立意;既然是效法先王之意,那么改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王安石的改革,之所以要借助祖宗之法的名义展开,无非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便于放开手脚实现理财之道。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久就在士大夫中间广泛流传,他隐然成为新一代改革派领军人物。

  此外,神宗登基之前,王安石就和韩、吕两个大家族交好,韩绛、韩维和吕公著时常在外面揄扬王安石的名声。韩维任神宗记室时,每次讲说完毕,都要露出神往的口气说道:“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的说法。”后来还请求让王安石代替自己,做神宗的老师,因此神宗很早就知道王安石的名声。

  王安石有着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中央多次征召他入京为官,都被拒绝。士大夫们发现他不重视功名利禄,恨不得一识其面。整个朝廷都认为,这么优秀的人才不来京城做官,简直是大宋王朝的耻辱。神宗于是越发想要见到这个高人,刚即位就任命王安石江宁知府,数月后又提拔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本来赴京做官是一般士大夫朝思暮想的事情,王安石偏偏无动于衷,直到第二年四月才入朝。王安石获准越级进言,不受朝廷礼仪限制。神宗一见到他就迫切地问道:“治理国家当务之急是什么?”王安石答道:“选择政策最重要。”神宗问那唐太宗怎么样啊,看得出他希望做一个有为之君。哪知王安石一脸不屑,说陛下要学就学尧舜,唐太宗算什么。一席话让年轻的宋神宗激动得直搓手,叮嘱王安石好好辅佐自己,共同推行变法。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相当于现在主管经济的副总理),正式主持变法。同时在原有的政治格局外,成立类似于今天发改委性质的“制置三司条例司”——一个制定户部、度支、盐铁等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

  王安石的变法即将拉开序幕。

  方麟 清华国学院博士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