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向英雄致敬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英雄,金志国,青岛啤酒
  • 发布时间:2012-07-23 09:42

  关于金志国离职的说法,有很多版本。青岛啤酒的官方说法是“个人健康原因”,但金志国告别演讲中隐现的悲情,让人觉得此说法不足为信。见识过“休假性治疗”事件始末的媒体,很自然地联想到“路线分歧、利益争斗”,这些无端的猜测,只会给英雄带来伤害。

  金志国是个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企业家。他19岁进入青岛啤酒公司,从刷瓶工一步步做到总经理助理,而后又被派往西安,让公司收购的汉斯啤酒起死回生。2001年8月,金志国临危受命出任公司总裁。之后10年,青岛啤酒在他的带领下锐意进取,销售收入由52亿元提升到228亿元、净利润由1亿元提升到17亿元,逐步由一家“国内知名企业”成长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大公司”。

  2008年,金志国被任命为青岛啤酒董事长,这是他事业的巅峰。是年,他出版了自传《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旁人看来,金志国似乎在为自己树碑立传,但我们在书中并未看见他对个人功绩的洋洋自得,更多看到的是,青岛啤酒从地方国企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30年风雨历程,以及对青啤兼并扩张和管理整合的总结,对中国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差距的分析。金志国在序言中流露出济世情怀——写书不是为了自己,不是赶时髦,而是将青啤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为中国企业做些贡献。

  金志国不掩饰自己,在接任公司总裁时,组织部门找其谈话,他毫无保留的说:“能接青岛啤酒班的人,只有我,这个时候就别客气了,我就是青啤唯一最合适的接班人。”没有欲迎还拒、没有故作矜持,有的只是自信和担当。事实上,金志国用10年时间,为青岛啤酒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中国啤酒业在全球争得一席之地。这是何等英雄气概!

  所谓英雄者,有胸怀梦想、肩担使命之胆力,有追求卓越、逢战必胜之实力;有虚怀若谷、兼容并蓄之胸襟,也有敢做敢当、挺身而出之勇气。当然,英雄不是完人,他们可能锋芒毕露、桀骜不驯,可能杀伐决断、不讲人情。而自古有英雄情怀者,大多不懂韬光养晦、也不知“夹着尾巴做人”,因此,英雄让人爱戴,也遭人嫉恨。

  金志国出身于基层、成长于市场,对“政治”敬而远之。当年他还是一个工段长时,组织部门曾让他去做团委书记,但他毅然放弃了这个由“工人”成为“中层干部”的机会,许多人觉得他犯傻,但他的理由是“不想走政工管理的路子”。

  一个不喜欢“政治”、不掩饰锋芒的人,能担当大国企一把手长达10年,可谓奇迹。同时代的国企当家人,多数低调且与官员走得很近,还有一顶或大或小的“红帽子”。

  以金志国的个性,能有这样的空间和舞台,他不得不感谢一个人——青岛啤酒前任董事长李桂荣。1996年,青岛啤酒发展面临巨大压力,青岛市委将时任青岛计委主任的李桂荣送到青啤出任董事长。李桂荣是个难得的智者、仁者,作为企业最高决策者,知人善任、不抢风头,选用彭作义、金志国两任总裁,并甘于把所有荣耀都给他们,其英雄情结的宽容和欣赏,很难得。

  正是有李桂荣的庇护和支持,金志国才能一心一意扑在管理和市场上,才能大刀阔斧地对百年青啤进行变革。2008年,李桂荣退休,金志国接任董事长职务,从此,金志国必须直接面对政府、国资委的领导。

  青岛啤酒两任领导人都在56岁“突然”离职,但前后两任总裁的续任者选拔却截然相反。前任总裁彭作义因心脏病离世,时任董事长李桂荣兼任总裁职务,其间,他花了一个月在公司内部进行调查,最后破格提拔了当时仅为“中层干部”的金志国。金的离职也是“闪电式”,但其副手毫无悬念的接任,让人们不禁质疑,为何这次不效仿李桂荣留下的好先例?

  现有体制并不排斥“英雄主义”,只不过,体制要的是“革命英雄主义”而非“个人英雄主义”,甚至把“个人英雄主义”定义为一种“与革命英雄主义对立的精神风貌”、“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就必须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革命的英雄,需要“听从指挥、服从领导、随时为革命事业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最忌“夸大个人作用的出风头”——在“光荣伟大正确的组织”领导下,你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岂不是对“组织”的否定?

  金志国不否认英雄情结,在他短短半小时的离职演说中,多次提到“英雄”,他希望“一个英雄的离开,让无数个英雄产生”。金志国离职的原因可能很多,我们不妄加猜测,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青岛啤酒失去了它的英雄。

  对英雄的离去,我们抱有尊敬和惋惜之心。让我们记述和重温金志国的成就,为他,也为其他的、今后的英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