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深圳医院砸40亿 前景仍不明朗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公立医院,改革,医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7-23 10:19
7月1日,被冠以“公立医院改革样本”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正式开门试业。
然而,在开门试业两周后,当《投资者报》记者进入这座总投资额约40亿元、总建筑面积达36.7万平方米的医院时,在偌大的广场里除见到正在为新近种植上的小树浇灌的工人外,鲜见病患模样的人员出入。进入门诊大厅一楼,十几名就诊病人及陪同家属“独享”面积宽敞大厅的情景,更加显现出它与平日见惯的人满为患的公立医院的不同。
“医院实行预约制,预约时间可精确到0.5~1小时的时间段,就诊病人不需要长时间在大厅等候。而且现在只是试营业阶段,所以前来就诊的病人人数较少。”门诊大厅导购台的工作人员耐心地向《投资者报》记者解释道。
近乎完美的港式样本
港大深圳医院在国内公立医院改革驶入深水区的关头诞生,一露面就引来各方关注。对此,十年医疗行业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习先生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它受关注度高一是因为政府投入的金额巨大,二是因为香港大学医学院的高知名度和它带来的一系列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
据了解,与其它公立医院政府投入只占10%的模式不同,政府对港大深圳医院的投入占90%。为体现其公益性,政府还将在未来五年视医院运营情况追加投入。
除政府保障机制的改革外,随香港大学管理团队北上的还有一系列对内地公立医院而言较为新鲜的理念。这其中包括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法人治理结构;“高薪养廉”、全员聘用的人事制度;以医生的资历、岗位、绩效相关而与医院、科室脱钩的薪酬制度;财务报告向社会公开;为医生购买执业责任险;拟通过自主招标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采购药品以及与普通就诊病人直接相关的预约分诊、打包收费等制度。
习先生认为,港大深圳医院拟采用的这套模式很让人期待,“因为它涉及到内地公立医院改革难以触及的管理制度层面,另外,它的薪酬制度以及为医生购买执业责任险等,都是促使医生执业自由化非常好的措施。”
另外,港大深圳医院将实行全员聘用制,医院对医务人员实行合同制管理,薪酬由其资历、从事的岗位及工作表现而确定。在给予医生较其它同级别医院更高薪酬的同时,严格禁止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
对此,在同属三级甲等医院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工作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港大深圳医院的医生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能够光明正大地获得体面的收入,“这是每个医生都有的希望。只有在不为自己生计担忧的情况下,医生才能成为真正的白衣天使。”
此外,这名医生印象最深的是港大深圳医院为医生购买执业责任险,“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来处理医疗纠纷,这样既保障了医生也保障了患者,目前国内还没有医院这样做,非常希望它能在深圳各家医院推广。”
前景模糊,对人才吸引力有限
与绝大多数受访对象一样,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于莺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也对港大深圳医院的成立充满期待,“最合适的医疗模式就应该是这样的医疗模式”。但同时,她也与大多数的采访对象相同,对这种模式能否维持和推广持观望的态度,“在中国目前医疗资源不对等的情况下,它对其它公立医院来讲只能是一个远期的梦想。”
对从香港引进的模式,能否在内地的土壤上站稳脚跟产生怀疑的远不止于莺一个,这其中还包括近年来一直关注医改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朱恒鹏。在他看来,“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往往并不是缺乏‘完美’的目标模式,而是如何走向这个模式,即可行的改革路径。”
朱恒鹏说,“香港模式是在香港医生市场化、民营医院机构发达、医生有一个市场定价并且可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之间流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港大深圳医院推出的人事、薪酬制度,在香港这种已形成发达的医生人力资源市场、建立起医生定价机制的地方可以实行,但目前内地医生人力市场没有建立,根本无法确定医生的价值。”朱恒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此外,更多的人对五年之后,不再享有政府特殊“待遇”的港大深圳医院如何生存、公益性如何维持表示担忧。
而对于港大深圳医院提出的试图用40%特需服务来维持其60%的公益性的模式,就职于深圳某三甲医院的徐医生认为,“这太难实现了。在政府结束特殊补贴,人力资源成本又高于同级别医院,诊疗费和门诊病人数又有限制,五年后如设备要维护更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凭40%的特需服务想来维持60%的公益,很难。”
而就在港大试营业后的第四天,曾参与过该医院从论证、选址、公示到筹办全过程的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博文中写道,“深圳政府与港大的合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没有一个国家是这样‘公私合营’,用40%的vip服务来维持其60%公益性,可维持否?拭目以待!”
“拭目以待”的还有那些本地医生。他们对港大深圳医院兴趣虽浓,却因为前景“不够明朗”,不敢贸然前往。“至少得等三年之后。如果政府不资助了,或者资助的款项和其他市三甲医院金额一样之后,它能否维持下去?”北大深圳医院的一名医生质疑道。
而对于为数不多的已跳槽进港大深圳医院的医生朋友,该名医生称据他所知,“他们一部分人是本身待遇不太好,看中了它的待遇,另一部分人是真正想去干一番事业,毕竟港大是比北大还要好的大学。”
远在北京的于莺认为除距离太远外,不会选择港大深圳医院的原因是“对它的远期前景暂时不抱太大希望”。在她看来,即使现在收入可观,按院方所说年薪30万起,“但如果五年后政府补贴减少而医院运营状况仍然不景气,加上这期间在医院看到的病种有限,等五年后再投入到水深火热的医疗竞争中时,你已经被淘汰了。”
据了解,截至目前,港大深圳医院在内地已经招聘50个医生,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深圳市内其它医院,这与其对外公布的全面开展业务后需要993医生的数量还存在较大缺口。
在习先生看来,一家医院最重要的资源不是硬件,而是人才,“但就目前来看港大对内地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它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而内地病患“通过港大深圳医院找香港名医看病”的希望恐怕也将落空。据此前《明报》消息,港大已向玛丽医院副顾问级以上的医生及教授发出北上深圳任职的邀请,但不少港大医生对内地医疗乱象望而却步。
全面推行障碍颇多
作为本轮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本,港大深圳医院能落地“改革试验地”深圳,除地域优势外,习先生认为,这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不无关系,“一般的地方财政拨不出这么大的款项”。
谈及这一“政府用钱砸出来”的样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可能性,习先生直言“推广不了”。在他看来,要发展这种医疗模式的前提是政府的大量投入和医改的进一步完善,“但中国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根据香港医管局公布的《周年工作计划》(2012~2013),今年香港政府计划为医疗系统提供约338亿元人民币拨款,较上一年度预算增加6.7%。按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1年707万人口统计数计算,香港人均医疗投入达超4700元,而内地人均医疗投入仅130元上下。
政府财政对医疗投入的稳定增长保证了香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据了解,香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贴一直保持在医院收入的90%以上,而在内地,以深圳为例,公立医院的政府补贴约占收入的17%,这一比例在内地公立医院政府补贴中已名列前茅。
另外,朱恒鹏对港大深圳医院具体规则的可适用性产生了质疑,“全员聘用,我理解应该是取消国有事业编制,公立医院多大比例的医生能接受这一点?再比如财务全面公开,多少公立医院院长和卫生局长能接受这一点?”
在他看来,公立医院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推动公立医院人员的自主权,完善公立医院的法律结构和改革医疗服务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民营医院,并且鼓励公立医院改制成民营医院,减少公立医院的数量。
谈及外资进入医疗行业,习先生认为,必须要按中国的规范和实际情况来做,不然一定会水土不服,“长庚医院到厦门开的时候很火爆,但直到前两年都仍处于亏本状态,他们的人力成本太高。”
“现在政府鼓励民营、外资进入办医院,但问题在于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比如读完医学博士需要15年时间,但很多博士的临床经验基本等于零。” 习先生说。
此外,他认为,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应鼓励老百姓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如果港大医院未来发展状况好,必然会辐射整个珠三角地区,患者会涌过来,加上可以使用医保卡,患者就更多。但医保款项到医院账上至少要三个月,这对医院的运营来讲压力会很大。”■
《投资者报》记者 罗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