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到底有多重?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伦敦奥运,奥运金牌
  • 发布时间:2012-07-30 13:19

  在经历了被称为“史上最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之后,伦敦奥运的脚步已悄然而至。走过报刊亭,许多杂志的封面报道皆与奥运有关,但是仔细观察,却发现,这些大大小小的报道似乎都与金牌无关,有关伦敦的历史、文化、建筑、时尚成为这些报道的重心,人们似乎更关心卡梅伦首相是否能够在办公室看到女子沙排运动员跳跃的身姿,而不在乎中国在金牌榜上是否能够超越美国。

  我们不禁要问,奥运金牌在中国人的心里到底有多重?

  北京奥运收获的不仅是金牌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时间被世界称作“东亚病夫”的国家来讲,奥运会金牌在一个历史阶段确实承载了很多国人渴望证明自己的希望。这种爱国主义的抒发方式在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比赛创历史夺冠的那一刻达到了顶峰,中国几代人的压抑和屈辱在那一刻得到了释怀。一个当时只有21岁的上海男孩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民族英雄。这枚金牌是中国人战胜西方发达国家的铁证,是民族强盛的标志,这枚金牌被赋予了太多沉重的使命。

  从2004年到2012年,我们的GDP数值超越日本,排在世界第二,全世界的目光从未像现在这样聚焦在中国身上。在2008年我们还经历了美好的北京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绚丽的烟火,无微不至的服务,我们把能够想到的最好的都拿出来欢迎八方游客。北京奥运会无疑是成功的。在竞技方面,中国军团第一次超过美国排在奥运金牌榜首。但是回头看这届奥运会,我们记住的是菲尔普斯的8块金牌,是美国田径接力项目连续掉棒把冠军拱手让给牙买加,是德国举重运动员在夺得金牌后带着已故妻子的照片一同领奖,当然还有刘翔那个让所有中国人为之落泪的背影。隐约间,奥运给人们的回忆已不只是金牌。

  或许这就是体育,奥运会作为一项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赛事,有一定的偶然性。一味地以一颗功利心去看待胜负,失去的可能是体育比赛中最宝贵的东西。中国传统观念里的“成王败寇”在现代体育竞技中早已不复存在,展现运动员的个人价值和不同体验已经成为参与奥运的主题,就像在雅典奥运会上俄罗斯老将涅莫夫走上赛场示意观众们停止嘘声的那一个手势和眼神一样,这一刻,不论是涅莫夫还是现场观众,金牌早已不再重要。

  “参与比取胜重要”

  在谈到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问题时,著名体育人文社会学学者、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教授对《投资者报》记者说:“”奥林匹克主义“(Olympism)是顾拜旦首先使用的,他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做过多种表述,1896年称之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有力因素“,1908年将其视为”强壮的身体文化“,1929年又将其看成是”建立在某种哲学和宗教理论上的学说“,到1931年则将其定位在”一种高尚纯洁、耐力和体力的学派“。”

  对于目前被大众普遍认可的“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易剑东教授则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著名的奥林匹克格言。由于这句格言的哲理性和深刻性,在中国被很多人误解为”重在参与“。顾拜旦原文强调的是在比赛过程中相比胜利而言,奋斗和拼搏精神更值得称颂,而不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参与“,更不是被某些人调侃的”搀和“。在竞技运动中过分地弘扬参与精神,不仅与竞技体育的竞争本质相悖,而且常成为消极比赛者的托辞甚至保护伞。”所以说,把“重在参与”理解成“重在拼搏”可能更为合理。

  全民健身 势在必行

  对美国人来说,他们崇尚体育,仿佛体育就是他们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一种家庭的符号。相比之下,作为“体育强国”的中国,至少是校园内的中小学生还在不停地重复着“广播体操”,而K歌与看电影等项目总是占据着朋友聚会的主要内容。中国人的这种生活方式和周边稀少又昂贵的体育设施不无关系。伦敦奥委会主席科勋爵在申办时做出承诺:自申办年起,至2013年止,英国要因为奥运会新增200万体育人口。英国人定义的“体育人口”为:每周至少3次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虽然这个承诺还没有最终兑现,但是伦敦奥组委渴望通过奥运会改善大众体育设施,促进更多人从事体育运动的理念,的确值得称道。

  曾经也有这样的例子,“以民主德国为例,当时东德也是在比我们目前更为严格的体制下培养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德国统一后,废除民主德国时期的竞技体育体制,把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在了大众健身上,目前德国的大众健身俱乐部非常发达,人们更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而不是奥运会的成绩。作出这样的变革,需要高层有强有力的决心,逐步过渡,从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易教授说道。

  以目前的国力和有限的资金来看,发展奥运项目,通过奥运成绩来带动大众健身是一个暂时可行的同时具有中国传统的措施。只是随着体育比赛的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理性看待金牌数量的国人不禁发出疑问,花费如此大的金钱和人力来发展和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奥运项目,是否合理?是否值得?或许答案还未可知,但随着国人的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项目的发展,人们对于一枚奥运金牌重量的理解,终会与现在有所不同。

  《投资者报》实习记者 杨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