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借券动力不强 转融券做空不足为惧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融资融券
  • 发布时间:2013-03-04 14:40

  “转融券开始试点了,但现在并没有多少愿意出借券源的机构。”2月28日,华泰证券一家营业部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总公司要求我们积极找券源,现在成效不大。”

  正因如此,尽管各方声音解读转融券为大利空,试点当天市场却一路飘红。由于参与转融券的机构力量太小,做空力量不足为惧,当天沪指上涨2.26%。

  记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为吸引更多客户参与,部分券商悄然降低融资融券开户条件。

  过去开户的标准是账户资金50万元,开户时间满18个月。但目前,国泰君安和华泰证券已经降低了门槛。前者的开户条件下降到30万元,开户满6个月,华泰证券下降到20万元。

  门槛高机构参与度不强

  转融券试点,一共有11家证券公司获得资格,包括中信、光大、广发、国泰君安、国信、海通、华泰、申银万国、招商证券、银河证券和中信建投。

  根据规定,在试点期间,只有机构客户有资格出借股票,但现状是没有多少机构愿意参与。

  上述华泰证券营业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拥有券源的机构客户,集中在上市公司股东、保险、基金、券商等投资机构。上市公司方面,如果股东大规模地出借股票还需要公告,很多股东觉得麻烦不愿意做。目前出借券源的年化利率为1.8%~2%,对于上市公司来讲,虽然比较客观,但相比其他理财方式,利率还是比较低。国有股东可能还需要国资委的批准,手续比较繁琐。

  保险、基金、券商自营等拥有单独交易席位的特殊机构投资者,暂时还不能成为出借人。

  “如果转融券能够推广到自然人,还有上述特殊机构投资者,转融券市场或许才能繁荣,目前融券的来源仍然是各自的券商自营盘。”

  在她看来,如果大盘形势好转,肯定很多机构愿意自己持有股票升值,而不是出借给别人,赚取那么点利差,出借时间太长也影响了机构的行为。

  她还告诉记者,此次转融券推出得比较仓促,刚做测试没两天,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足够多的客户,现在客户想要融券大多还是得从券商自营盘里走。

  不过,也有人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中信建投融资融券部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任何新事物初期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随着试点展开,机构参与的力度肯定会扩大。

  部分券商放宽开户条件

  与中国证金公司要求出借券源的苛刻门槛相比,部分证券公司却放宽了客户参与融资融券的条件。

  上述华泰证券的人士告诉记者,华泰证券客户的证券账户里只要20万元现金或者市值,就可以参与融资融券了,而证金公司的提供标准是客户账户资金50万元,开户时间足18个月。

  据记者的调查,国泰君安的开户条件也已经降至30万元,开户时间满6个月。

  融资融券已经推出3年了,但长期以来,由于开户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投资者不能参与。虽然近几年来融资融券规模有所扩大,但是与海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和日本信用交易规模占证券交易金额的比重为16%~20%。中国台湾地区融资融券交易的规模占其总交易量的比例甚至更高,达到了40%。

  截至2月22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规模达到1280.27亿元,融券余额规模为27.09亿元,融资融券的规模仅占A股流通市值的3.6%。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参与,很多券商公司降低了开户条件。

  不过,招商、中信、国信、光大等其他试点券商暂时还执行过去规定,没有变化。

  做空力量不足为惧

  试点初期,转融券标的股票为90只,总流通市值为9.2万亿元,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48.86%。从标的数量看,90只股票分布在17个申万一级行业里,金融服务、有色金属、采掘、食品饮料和房地产等5个行业标的数量大于5只,其中金融服务行业最多为25只,有色金属为13只,其余行业不足10只。

  从流通市值来看,金融服务、采掘和食品饮料行业,转融券标的流通市值在行业内的比重超过50%,其中金融服务行业最高为91.11%。市场猜测,本轮行情中,银行股涨幅最大,做空动力会很强,进而影响整个A股市场。

  2月28日,北京神农投资投资经理陈宇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今天市场不正常,过去一直是单边市场,今天转融券推出变成了双边市场,加大了股票供给量,市场不应该那么大涨,我认为今后市场波动性会增加。”

  但是在启明创投总经理李坚看来,做空银行股的情况不会出现。他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目前金融股的静态市盈率大约在7倍左右,相对于其他行业20多倍的市盈率,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近期,社保、公积金、QFII等一大批长线资金进驻A股,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机构融券做空金融股的意愿。

  中信建投融资融券部门一位负责人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转融券提供了一个机制,做空还是做多是市场行为,很难说对市场有多大影响。

  东北证券分析师赵旭也认为,转融券推出不会改变证券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也不会改变“两融”业务的格局,但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完善了市场信用交易机制,并不意味着做空时代的来临。■

  《投资者报》记者 薛玉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