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鸵鸟”政策思维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货币政策,中国经济
  • 发布时间:2013-05-21 15:53

  关于中国经济,总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有所谓“宏观好微观不好”之说,有所谓“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之说,有所谓“后发优势仍然足以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之说,有所谓“中国仍然处于长期战略机遇期”之说。

  对于这些大而化之的说法,如果不做认真的分析和鉴别,往往很容易混淆思维,误导判断,极有可能让我们长期沉迷于“驼鸟式”的政策思维惯性而不愿面对真正的现实。

  一个多月前,一位经济部门负责人约我谈话。他问:“现在大家都说中国经济‘宏观好微观不好’,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我答:“‘宏观好微观不好’之说根本不能成立。现在中国经济应该是‘微观不好,宏观也不好’。”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微观个体经济情况不好,企业经营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个人和家庭长期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增长乏力,宏观数据怎么可能好?就好比一个人,如果身体的细胞肌体和各个子系统都不大健康,患有各种各样疾病,这个人整体怎么可能健康呢?

  一季度经济数据的许多指标低于市场多数人士的预期,也证明了“微观不好宏观好”是谬论。但仍有许多官方和市场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基本面没有改变”的思维惯性遂导致如下一些老生常谈的政策建议。譬如有人重提:必须将稳增长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稳增长就要稳投资,稳投资就必须上项目,上项目就必须增加贷款,增加贷款就必须放松货币和增加赤字。

  于是立刻就有人预测央行可能会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呼吁降息、降准、增加赤字开支。以前始终强调的调结构和保民生似乎已经不再是宏观政策的优先目标了。据说宏观政策“九字真言”已经从“调结构,保民生,稳增长”转变为“稳增长,防风险,控通胀”了。若果真如此,将是错上加错。

  看看今年第一季度的各项宏观政策指标。所有货币金融指标增幅均大幅度超过实体经济指标的增幅,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国货币政策相当宽松,并非如一些市场人士所说的已经收紧;二是货币政策刺激实体经济的效果或边际效果已经大幅度下降。

  宏观政策效果显著下降的背景下,再度启动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怎么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呢?

  事实上,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个判断已经不再成立了。

  经济基本面至少有三个基本维度: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能源、劳动力的供应能力和成本;技术优势,包括技术储备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制度弹性,包括制度设计的公平公正和制度自我纠错的能力。仅仅从这三个维度来简单观察,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很难再支持经济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未有重大进展,国内真实需求依然不足,主要制造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销售不畅,经营困难,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债务链条加长,债务拖欠加剧,有效投资机会不多。政府财政收入增速大幅放缓,财政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偿债能力下降。银行金融业风险呈上升态势。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相当长时期内必然面对的重大困难。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长,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文|向松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