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一立

  或许我们对所谓的改革一直有着一种好高骛远的误解。由于有了30几年前的改革开放,使得我们一直以为改革就应该是如此大的、如此重要的转折,殊不知,改革或许已经开始并且正在进行,只是场面没有那样宏大,拐点意义也并不是那样的明确而又意义重大。

  转过头来看各自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实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1978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与政治领域都面临着崩溃的边缘,百废待兴,改革有被逼上梁山的意思,不改不行,危则思改,穷则思变。也由于各种领域被压抑的太久,太过畸形,使得适当一点放松就可以发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反弹。而当时也不论国营经济或民营经济,所受的限制虽然有所不同,但共同被压抑却是事实。

  所以那时的改革开放,受惠的领域可以说是全体领域。而今政府做出类似于30年前这种改革力度的变化的动力并不足。30年前是要用改革求稳定,而现在是在基本稳定的环境中求改革。

  目的决定方向,条件左右力度,现在我们根本不能、也不应该期望会出现根本性的变革,这应该是未来改革的基本前提。所以我们在谈改革的时候,必须把眼光放低,更加关注相对微观的领域,比如上海自贸区,比如放开民营企业参与设立银行,比如正在逐步进行的利率市场化。虽然说这只是现有经济政治体制内的各种修修补补,但在目前的是经济条件下也只能如此。更何况,任何改变都是一破一立的过程,高强度、高烈度的改革,也未必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

  未来比较长的时期,我们都将身处在这种以改革为主基调的、系统内部修修补补的环境之中。如果据此落实到投资主线上来,恐怕就会有两条线可以考虑。一是受惠于改革措施的,比如最近炒得很火的民营企业参与设立银行的主题。虽然有不少人认为,既然设立银行的民营上市公司股价可以短时间内上涨如此之好,而银行板块整体估值却依然不断下降,是否意味着一种悖论?是涉及银行的民营上市公司股价上涨太高,还是现有的银行板块有强烈的被低估值的倾向?

  但个人认为,这恰好符合改革过程中一破一立逻辑的。银行业对民营经济放开是一立,而对原有的银行体系却是一破。各种类型、性质的银行逐渐增多,就会逐渐降低实体经济对现有大银行的资金依赖,增加竞争,降低成本。

  而且从目前银行业的盈利水平来看,堪称是暴利行业,这样对参股的民营企业而言,又是一大盈利来源。对于现有的银行业来说,则是垄断被打破。资金价格长期来看逐渐下降,利差逐渐减少。依赖存款贷款之间的价差而过舒服日子、不思进取不思创新的时代,逐渐过去。从这个角度而言,当然是利空。而另一条线却恰恰相反,恰恰是与所谓的改革没有、或者极少有关联的行业,就是在充分竞争的行业里寻找好的企业,比如互联网、文化传媒等,这是民营公司天然的突破,只要行业够大,就能生长出无数优秀公司。所以,与改革有关,与改革无关,似乎都可成为我们关注的方向。

  李文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