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口音、母亲的饭菜

  故乡的口音、妈妈亲手做的饭菜,这让时间一下拉回到童年,使得每一次回家之旅总是令人兴奋

  2014年1月28日晚5点30分,我照例准时踏上下班的路。

  此时冬至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白天已经较前段时间长出不少,透过车窗能够依稀看到温暖的晚霞。平日里繁忙的外环高速路不觉中变得有些空旷,车子出奇的少。我这才突然意识到马年春节就在眼前了,忙碌了一整年的游子们大都踏上了返乡的行程。

  广播里传出孩子们稚气未脱的声音,口中背诵着很多人并不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歌:“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大雪冬至迎新年”。在喧嚣的都市中忽然听到如此充满生活气息的童谣令我兴奋不已,同时勾起了自己童年时关于故乡的许多记忆。

  我以前听到的节气歌是小时候父亲口中经常说起的,与广播中孩子们背诵的有些差异:“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或许正是地域差异的体现。父亲说,雨水是北方停止下雪开始下雨的季节,惊蛰的时候我们开始可以听到第一声雷声;清明是小麦播种的季节,而谷雨则是大量农作物播种的开始。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北方农村家庭,耳濡目染地对于四季、对于节气有着异常的敏感。每一年都是以期待温暖而多彩的春天开始,最终以恋恋不舍地送走金色的秋天,迎来朔风劲吹、大雪飘飘的新年结束。

  每年4月间土壤开始解冻,走在松软的泥土路上就像踩在沙发上一样。温暖的西南季风吹在脸上令人陶醉,孩子们总能第一时间找到朝南的墙根下刚刚发芽的小草。最早开放的杏花为枯黄的北方增添一抹盎然的春意,随后树叶上泛起亮眼的新绿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

  家乡的夏季是短暂的,还没来得及仔细玩味,深秋已然来临。北方的秋天总是秋高气爽,天空格外碧蓝,凉爽的秋风、飘落的黄叶、菜园里最后的西红柿,总能触发万种思绪以及不舍的留恋。

  若干年后生活在都市里的我,总是感觉到分不清季节,那些标志着四季更迭的万物生长规律已不再触手可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关于故乡的描写。可越是回家次数不多越是感觉到家的模糊,甚至在时空上会出现一种错乱感。故乡的口音、妈妈亲手做的饭菜,这让时间一下拉回到童年,使得每一次回家之旅总是令人兴奋。

  但大多数异乡游子又都会感觉到故乡的陌生,很多以前的老房子、学校、马路已经找不到当年的痕迹,继而被现代的建筑所取得。回家变成了一次次兴奋、陌生、适应、熟悉、离别、不舍的往复过程。没有真正离开过家的人,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痛苦,而痛苦的经历有些时候或许更能够磨练一个人,使人的一生变得更加丰富。

  我是多么想拥有那么一段时间可以重温故乡的生活,去村上的小学走一走,到田里去劳作一天。但我深知乡愁不应是一种负担,儿时的自己曾多么渴望坐上火车沿着村头的铁路去到遥远的地方寻找自己的梦。也正是对于美好的向往,对于故乡土地和生活的热爱支撑着我考入了大学,走向了北京。

  我们需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没有受到战争、牢狱、灾难的侵扰,我们应该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迁徙、融合、进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应该为当代中国的进步贡献出一份力。有了对故乡的热爱,有了平静的心态,我们就不会缺乏前进的动力,而前进的方向也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

  一杯清茶,一部《南渡北归》,耳畔不时传来小娃娃的啼哭声,收获中又过了一年。

  文 | 李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