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姨的新房

  其实,三姨并不知道,截至2012年年底,太原市政府已完成132片、8.5万户的旧城改造

  2014年春节,三姨的一个邀请令我颇感意外。

  外公有4个女儿,母亲是老大,姐妹4人中当数三姨一家的生活最为困顿—三姨、三姨夫原先在山西纺织厂上班,10年前,两人先后下岗。三姨、三姨夫身体不好,表妹年幼,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靠亲戚接济、城市低保以及一些零工收入勉强维持。

  多年来,三姨一家三口人蜗居在太原南城区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原市曾建设了一大批设施简陋、功能不全、抗震性差的平房区和简易楼房。其中,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有256片,居住着16.95万户居民,三姨和她的小平房是其中之一。

  在我的记忆中,三姨的那间小屋终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电视机显像管受潮后打开半小时才能出图像;公用水管在露天巷子里,冬天上冻,每次使用还得开水浇;家里仅有的一组暖气,摸上去还感觉不到温度……

  每年春节,亲戚间相互走动很少会去三姨那里,因为她的房子实在太小,根本容纳不下几个人。

  2014年1月,三姨给13个亲戚每人发出一份邀请:她要在家里做东,宴请大家。三姨的举动让我这个很少与她见面的外甥惊讶不已—那么小的地方怎么容纳下十多个人呢?

  1月27日,母亲让我给三姨送一些过节的东西,她将一张纸条递给我:“把东西送到这里,三姨在等你。”

  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我找到了“太原市迎泽西大街西华苑小区”,满脸笑容的三姨已经等在小区门口。

  “怎么不让我把东西送到家里?”我问。

  “这里就是新家呀,走,进去看看!”三姨一边笑着说,一边拉着我往小区里疾走。

  三姨的新家在6楼,是个89平方米的两居室,乳白色的瓷砖铺地,简单的家具却不失温馨。亮堂的客厅,还有地暖。

  她拉着我在房子里参观,显然,我满脸惊讶的表情让三姨很是高兴。“这个小区是太原市首个由政府出资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小区,2012年底竣工,一共建有4500多套经济适用房。”她一边往茶杯里倒水,一边说。

  2012年9月,三姨居住的平房区开始拆迁,2013年年初,在太原电视台进行的经济适用房公开摇号直播现场,三姨幸运地摇到了号,“有2万多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购,比例是4.5∶1。”

  更让三姨觉得幸运的是“差价”—距离小区几百米五证齐全的商品房的价格已经涨到七八千元一平方米,而这套房的价格仅3000多元一平方米。

  2013年6月,三姨分到了房,其他摇到号的市民也陆续领到了钥匙,时至2013年底已经有不少人入住,“房地局的人说,有近2000住户要在这里过年。”

  三姨说,好几个尚未开始搬迁的朋友都来她的新家实地考察,“新市长许诺按原建筑面积零成本以旧换新,再无偿赠送15平方米,他们都充满了期盼。”

  其实,三姨并不知道:截至2012年年底,太原市政府已完成132片、8.5万户的旧城改造。2013年,太原市政府提出,用3~5年的时间,将剩余124片、涉及8.45万户居民的棚户区全部改造,太原市棚户区脏、乱、差的现象将得到根除。同时,太原市政府还将再开工建设5万套安置型保障住房以实现拆迁户全部安置。

  2014年2月3日,晚7时,三姨的家宴开场。

  三姨和三姨夫在两张圆桌间来来去去给所有人敬酒,无论老少。不足半小时,三姨和三姨夫的脸上都已显现醉意。

  此时,窗外响起隆隆的鞭炮声,腾空而起的礼花在夜空中绽放,五彩火光映在三姨和三姨夫的笑脸上,愈来愈亮。

  文 | 武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