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味的中国式“接财神”

  我特别想看到的,具有传统味道的过年闹庙会的景象,现在却很少能在中国见到了

  每逢在中国过年,我都发现,大年三十和初四晚上的鞭炮声格外响。大年三十可以理解,是中国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迎新年最高潮的夜晚,也是孩子们特别期待的时刻。可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初四晚上的鞭炮音量有时候甚至会超过大年三十呢?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中国人“接财神”的大日子。

  听说,这个习俗始于明清时期。一开始接财神只是商家的活动,因为过了初五店铺就要开张,为了来年生意红红火火,商铺们便放鞭炮讨彩头:哪家放得多、放得响、被围观者多,来年的人气也就会越旺。后来,因为大家都想发财,老百姓们也纷纷开始效仿商家,在初四晚上放鞭炮“接财神”。

  这让我联想起西方的圣诞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圣诞也是西方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有祈求来年好运的意思,但人家的过节气氛与“接财神”却完全不同。美丽的圣诞树与动听的圣诞歌让人喜悦让人安宁,而中国式“接财神”此起彼伏轰鸣的鞭炮声却常常让人很烦躁。

  我觉得,想发财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家家都想“接财神”,人人都想发大财,鞭炮声一个赛一个响,形成了一种不理性的比高低,这让人不太舒服。而且这样的形式不但浪费金钱,还污染环境,最可怕的是,间接向孩子和年轻人灌输了一种不健康的金钱观。

  而我特别想看到的,具有传统味道的过年闹庙会的景象,现在却很少能在中国见到了。

  在日本,不管是在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元旦,还是在平时(以夏季为主),“祭”(日本式“庙会”)的场面都常常能碰到。它是日本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最佳体现。一些已经快要消失在现代生活中的传统手工艺品、玩具和食品,都能在“祭”上见到,由此唤起人们对传统的怀念。

  每年8月上旬,在日本北部青森县举行的“青森佞武多祭”,是从7世纪镰仓时代中期到现在,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民间“祭”,看过的人无不被它的宏伟场面所震撼,1980年被列入日本国家重要民俗文化遗产。中国人看到的话,会更加有亲切感,因为这个庙会把中国的《三国志》和《水浒传》故事都展示得活灵活现。

  还有在秋田县举行的“竹灯祭”,是在高达12米的竹杆上表演杂技,而竹杆下只有一个人用肩膀顶着。数百只高高的竹杆上张灯结彩,人如蛇一般舞动,场面极其壮观。

  我把这些“祭”称为在老百姓家门口演出的“日本达人秀”。这才是真正的“接地气”和“走基层”,也是最好的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

  中国电视媒体现在热衷于各种形式的“中国达人秀”,但更多只是他们自己的商业炒作,并未能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欢乐和感动,热闹一番之后,感觉更多是空虚。

  希望中国政府可以支持和推动举办具有中国传统风味的民间民俗庙会。现在提倡环境保护,少放烟花爆竹,过年又是回归传统举家团圆的时刻,不正是举办庙会的最好时机吗?

  文 | 关田刚司(日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