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春节

  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隆重也是最不能缺席的节日。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味儿”却越来越淡,如今忆起,还是童年的春节更有味道

  “每个人都要长大,长大的总想去闯荡世界,憧憬着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自上大学开始,我便离开故乡,独自闯荡,如今成为“北漂”一族也五六年的时间了。进入大千世界,接触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初时想像着前途的美好和自由,那种斗志昂扬被随后闯荡现实的苦楚和无助打败。此时,家乡就像一根牵锁你的线,线的那一头,是家,是情,是家人。

  我的家乡在河北保定,位于华北平原中部,距京南120公里。如今高铁的开通,使得以前就很便捷的交通更加快速,40分钟就能从北京西站直达保定东站。所以我几乎每个节日都会回家陪亲人。其中,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隆重也是最不能缺席的节日。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味儿”却越来越淡,如今忆起,还是童年的春节更有味道。

  按照家乡过年的习俗,春节在农历腊月初旬就要开始“筹备”了。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在腊八当天,妈妈就会将提前买好的大蒜去皮、洗净、剥瓣,倒入米醋,封入小坛,等除夕时开封,做成青翠宜人、蒜香可口的“腊八蒜”。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别有一番滋味。

  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是春节的前奏。在这一天,全家上下都要打扫房子。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里就会给孩子们买糖瓜,因为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糖瓜很黏,寓意粘住灶王爷的嘴,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菜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大街上也会陆续挂起红灯笼,按照姥姥的话说,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要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动刀,因为动刀剪是不吉利的。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边看春晚,边守岁。晚会结束后,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也随着到来了。这时各家都燃放起了烟花、爆竹。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无限的欢乐之中。孩子们是最开心的,因为新的一年,意味着可以拿到很多的“压岁钱”!

  北方一直讲究“回家赶上吃三十晚上的饺子”就算回家过了年。所以老保定人对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这两顿饭相当重视,必须在家吃饺子。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老少齐下手共同包饺子,然后等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长辈们还会喝上一点小酒,其乐融融地交流一年来的经历感受。

  按照老规矩,大年初一的这顿饺子是新年里全家人的第一顿饭,尤其强调“团圆”之意。还记得那时候妈妈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几只饺子里包上水果糖、花生仁,甚至硬币—老人们说最早是铜钱,说根据民俗谁吃到了这种“带馅”的饺子会更加有福气。相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初二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都会回娘家过春节。初五是“破五”,过了这一天,严格意义上“春节假期”也就过去了大半。大家休整一天就都要上班回归到工作中。

  随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到来,春节的热浪会再次掀起一个高潮。元宵刚一上市,就被人们抢购一空。春节虽然很热闹,但是月光却不够明亮,在元宵节的这天晚上,月亮像一轮月盘,嵌在黑色的天幕上。朴实的大地被月光照得红火而美丽。吃过团圆饭后,大家便一起出去赏灯。

  整个正月,鞭炮声都会此起彼伏,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家乡的春节虽不是过得那么繁华,气派。但却使久别的家人重逢到一起,使老人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使孩子的心里乐开了一朵朵幸福、快乐的花。

  文 | 刘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