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轮回

  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内化成内心的小孩,而父母对待他的方式会内化成他内在的父母,这些往往会伴随他终生

  如果你的妈妈在你面前暴跳如雷,你会怎么样?

  小时候,这对我意味着一场灾难;长大了,我会忍不住跟她吵起来;如今,当她再一次在我面前暴跳如雷,我却清晰地感觉到她行为下面的恐惧,心中充满悲悯,并努力安慰她平静下来。

  隐藏的伤痕

  我知道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男人在童年曾经遭受严重的家庭暴力,他长大后不能原谅父亲对他的所作所为,离开了家庭,并断绝了父子关系。但当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却像他的父亲对他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暴躁的父母会把暴躁的性格遗传给孩子,而在婚姻不幸福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也会家庭不幸福,这叫家庭的轮回。这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并不是那些看上去还算和美的家庭就没有这样的轮回,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父母的印记一代代传下去,只要你没有足够的觉察并改变,轮回就不会自动终止。

  我发现自己和妈妈的问题,是在一次心理工作坊的游戏中。

  几年前,我很偶然地参加一个家庭系统排列的工作坊,那是一个关于处理亲子关系的讲座,快要结束时,主讲老师让大家共同做一个游戏,就是让参加者其中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妈妈,要求你开口对她说:“妈妈,请抱抱我,我需要你的帮助!”然后,互相拥抱。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游戏,对我来说却有点惊天动地。当我说出,“妈妈,请抱抱我……”的时候,我忽然忍不住大声哭起来,扮演我妈妈的女孩抱着我,我哭得浑身颤抖,我记得当时的老师指着发抖的我,对听课的其他人说,“她的身体解冻了!”(他的意思是说,我的身体里储存的痛苦通过这个游戏释放了出来)后来又有几个人过来拥抱我,试图让我感到温暖,但是我仍然无法停止哭泣,这种状况持续了半个小时,直到我哭得瘫软在地上,几乎虚脱。

  愤怒地反抗

  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妈妈的关系有什么不对,这个经历让我开始觉察与妈妈之间的关系。我发现,在内心深处,我是怨恨妈妈的,而且,我从来不向她求助。

  我的妈妈性情暴躁,而且她也有家庭暴力倾向。(据我所知,在那个年代,很多家长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我小时候常常会羡慕其他小朋友的妈妈脾气好,遇到慈祥的女性,我会想,如果她是我的妈妈,该有多好。更重要的是,妈妈几乎从来没有表扬过我,即使我从小到大学习都很出色,她好像永远都不满意,而且,她不能容忍我犯任何错误,在她那里我听到的永远是批评。

  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内化成内心的小孩,而父母对待他的方式会内化成他内在的父母,这些往往会伴随他终生。在我的内心一直有一个蜷缩着的小孩,有一个很强大的声音无时不在地指责他:什么都做得不够好!这个心理模式并非绝对不好—在心理学领域,一定要摆脱好还是坏,是还是非,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每一个人物或者性格都是复杂的,从这一面看到的是利刃,从另外一面看到的可能就是柔情。我的心理模式一方面鞭策我不断努力,另一方面,也让我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因为永远觉得没有做好。

  当我发现这些问题时,我的妈妈已经老了,她已经退休,其实很多对父母不满的人,选择的做法是糊里糊涂地让它过去。但是我不希望妈妈带着我对她的怨恨走进棺材。于是,我决心去调整我和妈妈的关系。

  开始,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当她再用习惯性的语言指责我的时候,我有意识地让自己反抗,甚至吵架,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顺从、讨好她。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带着觉察的,和本能的吵架是不一样的,没有觉察的吵架会受愤怒情绪的控制,失去理智,而带着觉察,就是当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一部分理性的抽离,这样,事情就会限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有一次,妈妈又因为一件小事开始责备我,我争辩,妈妈忽然变得怒不可遏,大吵大闹。在我的童年时期,她的吵闹曾经是我和全家人的噩梦。正好那段时间,我情绪非常不好,看着她声音越来越大,我一下子失控,哭着尖叫起来,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能发出那么恐怖的声音。妈妈竟然被我的尖叫吓住了,她马上停下来,不再继续说话。以前,每次冲突,妈妈不占上风绝不善罢甘休,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偃旗息鼓。就是在这一次,我清晰地感受到妈妈的恐惧,她也是有恐惧的,从小到大,她在我心目中不可挑战的强势一下子被击碎了。

  换个立场

  现在,中国重新提倡“孝道”,但是有点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孝道往往变成违背内心的屈从,而这种屈从最终只能得到假仁假义,而不是真正的仁爱。谈到孝道,必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含,孝道是建立在对生命轮回流转的认识基础上的。古人认为父母与子女的缘分是生命轮回造成的,而这种关系仅限于这一世,也就是说,父母与子女是相对独立的生命,过了这一世,父母与子女可能变成陌路。既然这种关系是暂时的,那么从礼尚往来的角度,彼此都不应该亏欠对方,因此,古语常把孝顺父母称作“报答养育之恩”,民间常把那些没有来得及报恩的夭折的孩子称作“讨债鬼”。理解了中国文化中的生命哲学,我发现,很多家庭关系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我们永远站在一个孩子的视角,可能就无法解开与父母之间的恩怨,但是如果站在平等生命的立场,再去看待父母,会有完全不同的发现!

  就在妈妈的权威在我面前倒塌的那一刻,我从女儿的位置上解脱出来,我不再把她看作理所应当无条件爱我,满足我的人,我开始以一个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她,我发现我对妈妈知之甚少。

  我对妈妈过往的了解,仅限于她偶尔谈起的往事。妈妈的兄弟姊妹很多,她很小的时候被送到她的外婆家寄养,大约到了七岁才回到她的父母身边,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妈妈常常抱怨外祖母不爱她。现在,我的外祖父母都已去世,对于妈妈成长中的事情,我无法了解太多。我猜在她的童年时期应该缺乏父母的关爱,而在那个物质贫乏,经常要忍饥挨饿的时代,又政治运动频繁,她的内心应该有很多无助和不安吧。记得,我小时候睡在她身边,常常听到她在梦中跟人吵架,这大概是她保护自己的方式,也可能是她在人际关系中一定要保持强势的原因。那个时代生活过来的人,能吃得饱,平安活下来,就算是幸运了,所以他们往往不懂得如何去爱。

  想到这些,我内心生起无限悲悯,希望等到她向我告别的那一天,我们这一场母子的缘分,不要有太多的遗憾。而且,我希望通过这个转化,在外祖母、母亲和我之间的暴力母亲形象的轮回到我结束,我会努力做一个慈爱的母亲。

  领悟这些,我用了很多年。现在妈妈已经年逾古稀。有一次,妈妈坐在哥哥的七岁儿子身边,为他检查作业,边念念有词,边问,“为什么这个算式中间放了一个苹果?”小侄子说,“这是用来填等号的—哎,告诉你你也不懂!”妈妈深以为然地答:“是哦!”我在一旁看得想笑,人常说人老了像小孩,那么,我的妈妈今年几岁了?

  文 | 半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