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竞争力提升研究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商业银行,银行
  • 发布时间:2014-03-25 12:33

  【摘要】营业网点是商业银行最基层最前沿阵地,在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众多因素中作用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竞争力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网点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网点 竞争力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其竞争力高低极大的影响着我国金融资源利用率的效率,而营业网点又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最基本单位,位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阵地,是服务客户和展示银行形象的窗口,是国有商业银行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追求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精力放在经营网点数量增长和规模的扩张上,而忽视了对其结构进行改善和经营质量的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展及推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普遍存在着经济结构单一、规模效率低下等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竞争力现状及问题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2012中国银行业改进服务情况报告》,截至2012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0.51万家,邮政储蓄银行3.9万家,占比19%;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5.74万家,占比27.99%,其中工行13520家、农行19545家、中行10183家、建行14121家。从数量上看,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依然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但随着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客户消费习惯的变化和银行盈利增速放缓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竞争力持续下降,网点效能和盈利能力不强普遍存在,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竞争能力的体制机制因素仍然十分突出,不彻底加以改善或改变,网点的竞争能力势必难以有效提升。

  (一)网点选址布局有待完善

  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优化布局速度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变化速度。一是网点数量虽然在增加,网点布局还不够合理,部分网点位置不占优势,缺乏集团式、集群式客户对业务发展的支撑;二是城区网点与县域网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县域支行网点重点乡镇覆盖率不高,网均增存、人均增存水平不高。三是网点设置目标功能定位不明确,岗位设置、人员配置、考核评价等标准不够完善,不同网点间的运营管理差异较大。

  (二)网点功能分区不够清晰

  行际间、网点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网点建设规范不完整,同一银行不同区域建设装修配置标准不统一,与目前的业务需求、机具配置要求不适应。二是按业务功能、服务对象进行分区设置不够明确。三是自助和电子渠道配备不足,自助设备功能未完全发挥,对柜面分流作用发挥不够。

  (三)网点市场拓展动力不足

  优质客户占比偏低、高附加值服务渗透不充分的情况日益突出。一是部分营业网点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主动适应客观环境能力不足,被动等客上门的“坐商”意识未改。二是网点柜面分流主动意识不够,网点现金柜口开设过多,占用较多人力物力,市场营销人员严重不足。三是网点缺乏统一管理和指导,疲于应付上级行各部门的多头管理,网点一线人员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应付日常业务操作和风险控制,营销职能较难充分发挥。

  (四)网点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

  一是经营目标与绩效工资的关联性不够,对机构的考核与对员工个人的考核没有很好的统一起来。二是网点绩效计量方法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未掌握和发挥技术系统提供考核数据的强大作用,影响网点绩效考核的公平、公开、透明。三是对网点中后台员工考核缺乏指导依据,难以进行科学定量的考核办法,网点员工攀比不满经常存在。

  (五)业务流程需进一步优化

  网点运营岗位设置没有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一是运行管理业务流程复杂,处理时间长,难以满足客户需求。二是网点柜口分工不清晰,复杂业务和简单业务混杂办理,影响业务办理效率。三是系统频繁升级,交易流程变化过快,导致许多业务不能熟练办理,影响业务处置效率。

  (六)营销和有效服务人员不足

  一是网点有效人员配备不足。网点员工年龄老化现象普遍存在,网点负责人和现场管理岗位明显偏多,能营销、会操作的业务人员紧缺。二是客户经理明显不足。相当数量的客户经理名不副实,多数有的将不能做事、不好安排人员纳入客户经理岗位。同时客户经理大多身兼数职,专职客户经理明显较少。三是未发挥金融理财师作用。部分网点因临柜人员紧张及内控管理相关规定,无法充实到理财经理队伍中,普遍存在金融理财师人才流失、人岗不匹配的状况。

  二、提升网点综合竞争力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网点的科学规划,优化网点布局

  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中心的转移、新农村建设等实际情况,不断加大渠道优化建设的工作力度,确保网点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控制营业网点总量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总量、金融环境、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重点关注、加大投入。网点规划管理应紧跟城市规划,及时掌握城市发展新动向,保持网点布局的适应性,在新建商务商业区、新建中高端居民区、新建商贸物流区、城镇新区以及地铁、高铁、机场和车站等交通枢纽周边提前规划。把握同业竞争优势大局,关注重点区域和发展潜力较大区域的同业竞争状况,保持银行在该类区域网点数量的同业竞争和领先优势。通过加强对银行机构网点建设的长远考虑和统筹规划,着力完善网点布局,持续推进网点经营转型,不断提高网点软实力。

  (二)加强网点资源统筹管理,合理分布网点业态

  网点选址布局既要整体考虑本区域目标客户特点,又要兼顾区域内各业态渠道的数量和配置资源,通过对网点布局、业务流程、人员岗位的优化调整,整合区域内营业网点的经营资源,实现突出重点、分类营销、定向服务。按经营定位、营销模式、服务对象、业务范围等划分为全功能、综合和一般网点三类业态。建立以全功能网点为圆心,以综合网点为辐射半径,以一般网点和自助银行为补充延伸的卫星式渠道服务模式,同时在私人银行客户相对集中、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建立私人银行会所,高效利用各类网点资源。

  (三)加强网点功能分区规划,提供差异化服务

  统一设计营业网点的分区布局及装修配置标准,按照专属服务区、普通业务区和自助服务区进行区位配置。一是全功能网点要设置独立专属服务区、普通服务区和自助服务区,作为中高端个人和对公客户营销服务和业务处理的主要渠道,突出“尊贵体验、人文关怀、财富顾问、综合服务”的功能特点。二是综合网点设置贵宾理财区、普通服务区和自助服务区,作为普通客户提供产品营销服务的主渠道和业务处理的辅助渠道,为普通客户提供产品体验和营销服务。三是一般网点设置普通服务区和自助服务区,突出“快收快付、操作简便、自助服务”的业务特点,降低单个客户的服务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网点效益最大化。

  (四)加大离行式自助银行建设,延伸服务渠道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渠道资源配置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县域地区更加明显,加快离行式自助银行建设,延伸拓展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渠道,与物理网点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服务网络,是促进客户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要结合营业网点数量,客户规模、发卡量、自动设备交易情况等因素,统筹考虑离行式自助银行发展策略与资源配置。在以下区域重点规划建设:一是人流聚集区域。核心商业区、重要公共服务场所、重点商品交易市场、大型居住社区、机场、地铁等人流聚集区域。二是新兴大型区域。新兴经济区域、大型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等区域,前瞻性的规划网点和自助银行布局,通过购置或租赁场地等方式建设离行式自助银行,提高在新兴经济区域的服务竞争力。三是合作单位内部。通过开展公私联动等方式,加强客户资源开发,通过在合作单位办公楼、写字楼、学校、医院、部队大院内部设立离行式自助银行等方式,增强对目标客户的维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重点县域。以现有网点为依托,选择县域主要街道、金融机构聚集区域、大型居民居住区域、重点乡镇中心区域、重点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离行式自助银行,形成“网点+自助银行”的服务网络,强化渠道服务的综合竞争力。五是空白县域。可尝试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中石化(油)加油站、移动电信营业厅、公共事业单位营业厅等合作设立自助银行或布放自助设备等方式,延伸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渠道。

  (五)加大自助设备的布放力度,提高业务分流率

  随着信息化银行的建设,银行将致力于物理渠道的功能转型和结构调整,网点功能设置要“少高柜、多设备”,加大低柜的设置,扩大自助设备的配备,推动物理网点从过去的交易中心向客户服务中心转型,从操作性业务为主向营销推介功能过渡,由“柜台型”向“自主型”调整。一是要按照网点业态统一规范设备机具的布放标准,合理增设配置自助设备。可综合考虑市场环境、人口规模、客户需求特征、银行卡发卡量、现金需求量、营业场所面积、同业竞争情况等因素,调整离行式自助银行内自助设备种类和数量。二是要加快新设备、新功能研发使用。对自动柜员机、个人转账终端等设备功能进行优化,对理财终端、快捷发卡机、3G移动终端等新型自助设备加快功能研发,创新整合营销渠道和服务资源,建造“集客户识别、产品营销、专业服务为一体”的网点营销服务体系。三是调整新投放设备考核,实施新投入自助设备宽限期考核,对于日均交易笔数等效率类考核指标,新投放自助设备可设置一定期限的宽限期,不并入考核体系,实施单独考核。

  (六)加大电子银行渠道建设,促进经营转型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客户金融需求的不断丰富,电子化渠道在业务办理、客户营销和客户服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稳定优质客户、分流柜面压力、促进经营转型、降低经营成本、拓展收入空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银行营销和客户服务的重要渠道。在当前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转变过程中,一方面要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的全面发展,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不断提高多渠道综合应用水平,使电子银行从操作手段扩大到营销工具,成为竞争新客户、调整客户结构的重要手段,成为全行经营和服务模式转型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型自助机具网点智能终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对电商平台、微信银行、短信银行、在线客服、微博等新型线上服务模式的探索和使用,理顺渠道价格机制,健全柜面、自助机具、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银多渠道、差异化价格体系。

  (七)强化网点队伍建设,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一是选对选好网点负责人。网点负责人对增强网点经营能力有决定性作用,要着眼于网点整体队伍能力提升,加强对网点一把手为核心的班子队伍建设,选对、用好德才兼备的网点负责人。网点负责人要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时刻树立营销意识、战略意识和大局意识,全面了解所管理网点周边地区的资源分布,思考网点内外事务的平衡,科学设置岗位、组织外出营销团队,带头开展营销,努力提升网点市场综合竞争能力。二是配齐配强网点营销人员。网点人员配备应以提升综合服务营销能力为导向进行统筹配置。柜员配备以人均效率提升为着眼点,综合考虑人均标准业务量、业务总量和业务分流率等因素进行科学核定;重点是要根据网点的业态结构、存贷规模、客户数量、发展态势等配足配好网点营销人员,包含个人客户经理、对公客户经理、大堂经理。个人客户经理承担网点的营销职责,应综合考虑客户数量、金融资产规模、综合贡献度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对公客户经理可根据网点业务特征及对公客户拓展与维护的实际经营需要进行合理选配;大堂经理可考虑大堂区域结构、业务量水平、市场开拓需要等因素进行合理配备。三是实现跨网点人力资源组合。结合网点物理条件、产品覆盖、客户拓展、人均业务规模、业务分流等指标,拟定网点资源配置的原则和标准,打破支行、网点区域划分,将合理的资源总量配备到相应的区域、相应的网点,将合适的人才配备到需要的岗位。要分层次、分进度解决客户经理在支行和网点间分布不均问题,把一部分能力强、素质高、善营销的员工及时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中。

  (八)强化绩效评价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绩效匹配的考评体系,定期对网点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动态调整网点业态,采取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方式。定量指标一方面从网点整体优化考评,包括效益贡献、经营发展和转型发展指标;另一方面从个人及对公专业类考评,如客户发展、产品销售、金融资产、业务量、可分流率等,专业类指标按照网点各指标的存量和增量折算后综合计分。定性指标从客户满意度、服务质量、风险管理以及网点协同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考评结果与经营资源分配、人员岗位评价挂钩。一是在服务设施建设、营销宣传费用、理财产品等分配上按评价结果梯度分配资源。二是要与客户经理考核挂钩,结合客户经理个人绩效考核综合评定;三是要与网点负责人考核挂钩,建立营业网点经营业绩与网点负责人职业规划的联动机制,调动网点负责人工作积极性;四是要与综合柜员考核挂钩,在柜员等级评定上充分体现。

  (九)优化业务处理流程,提高网点经营效率

  一是进一步优化业务处理环节。简化重复授权和其他内部重复处理环节,优化业务处理及打印功能,减少或整合交易代码,实施业务流程综合改造,切实实现一次填单、一次输密、一次授权、一次打印,全面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二是进一步加快业务集中处理步伐。要逐步实行网点物流集中配送管理,解决网点在空白凭证领用、资料领取、机具配置上的工作压力,充分发挥后台服务支撑能力。三是因地制宜创新业务管理要求。适应网点岗位及人员优化配置要求,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在满足风险控制的条件下,创新业务管理制度,适当允许网点员工内部兼职兼岗。

  (十)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网点员工素质

  国有商业银行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时期经营转型和人才强行建设需求,以岗位职责和专业认证为基础,以新产品、新业务、新技能和新举措为内容,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培训体系。按照项目管理培训流程,分层分类组织培训,采取网络大学、集中面授、考察学习、驻点辅导等多种培训方式,利用案例分析、情景演练、实务操作、经验交流等授课形式,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培训效果。积极鼓励网点员工参加AFP、CFP、CFA、CTP等资格认证,逐步培养一支业务娴熟、服务规范、具有综合营销技能和市场开拓能力的网点经营团队。

  作者 梁尔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