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创业 方木壬的“第二春”

  档案:

  入行年份:上世纪60年代

  下海年龄:约65岁

  财富秘籍:合作创办公司

  职称: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田繁种,出差洽谈,参会学习,年逾七旬的方木壬“根本停不下来”。2014年,方木壬参与创办的广州农达公司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农达公司”)将迎来十周年庆典,而这一天,距离他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退休已有18年之久。有同行笑言,以花甲之龄创办农达公司,让育种家方木壬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退休8年后的方木壬为何投身创业?1月22日,刚刚从汕头出差回来的方木壬向《农财宝典》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

  退休8年始创业

  “那时候(指退休前)根本没想过还可以自己开公司。”方木壬回忆,在科研院所待了大半辈子,有一种惯性,所以1996年退休后还是接受华农大的返聘,在校办公司继续从事育种工作。退休返聘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作为已经退休的专家,不需要承担很大的学术评价压力,在领取退休金的同时还能享受科研成果的收益。根据学校规则,品种推广的收益育种家可以拿到30%。既能继续从事热爱的育种工作,每年也有一笔不错的收入,自己创业做“个体户”对于他来说很难有吸引力。

  长年和种子界的大小老板打交道,方木壬也不是没想过自己开公司推广品种,但一直没有踏出这一步。彼时方木壬的求稳心态可谓有根有据:“没有了学校的资源和条件,怕出不了成果。没有了百年名校的品牌,怕种子卖不掉。”这样的想法在高校育种系统里的专家里被普遍视为难以逾越的金科玉律。

  不过,稳定的状态哪怕已经维持了三十年,五十年,也终有改变的一天。2003年,华农校办企业的调整让这批返聘的育种家过上了真正的退休生活。然而,觉得自己“至少还能再干十年”的方木壬并没有养花遛鸟,而是认认真真地动起了创业的心思。

  创业初有饭同吃

  同时动了创业心思的还有方木壬的忘年之交,当时广州白云区蔬菜所的“小年轻”王利娃。虽然被老婆劝阻“辞掉铁饭碗会不会吃不上饭”,但王利娃还是毅然下海去“寻求更大的发展”。一个篱笆三个桩,再约上 的黄,专注茄子育种推广的农达公司摆开了档口,在销售型种子企业竞争白热化的广州竖起了自己的旗帜。这是方木壬退休后的第八个年头。

  用方木壬的话说,三个人都没有去计较利益分配的事情:“有饭就一起吃饭,有粥就一起喝粥。”

  从一开始就三三均分的利益格局很好地保障了农达公司的稳健发展。方木壬介绍,考虑到自己的育种专长和市场需求,公司初创的定位是以茄子为绝对核心,育繁推的工作全部由三人团队共同完成。从租土地到请工人,从收集材料到配制组合,三人带着初次创业的劲头干得风风火火。

  王利娃回忆起公司刚起步的几年颇为庆幸,预想中的困难都有出现,但完全没有想象中可怕。方木壬教授几十年来在种业界积累的信誉并没有随着退休而清零,与经销商的业务合作有信任基础;两位年轻合伙人的踏实努力也受到了客户的认可,一片片市场的推广日益充实着业务版图。农达公司将前三年的盈利全部投入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中,就此站稳了脚跟,“不用再担心吃饭的问题了”。

  步入正轨的农达公司每年能给方木壬与合伙人创造多少效益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学校发的退休金相比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育种资源不能吃老本

  农达公司的主打产品是长丰系列茄子,从常青树“长丰”发展到红遍华南的“长丰二号”,再到如今升级为风头正劲的“长丰三号”,市场上的成功也伴随着质疑。方木壬退休前做的就是长丰茄子,创业后也是靠长丰茄子打天下,这是拿国家的资源来赚自己的钱吗?

  事情还得从“三年之约”说起。

  方木壬说,华南农业大学当时有明文规定,育种家退休三年内做出的成果算是职务发明,学校应当分享权益,三年之后的成果则全部归退休育种家所有。方木壬退休后8年才创办农达公司,“三年之约”早已失效。更为关键的是,长丰茄子的亲本材料早就经过了很多代的更新与变化,长丰系列才得以升级,并且还将继续创新。

  方木壬表示,种子品种不断地更新换代,因此没有一个育种家可以坐着吃老本,无论是在科研院所内还是到民营企业工作,或者自主创业,都必须不断创造价值,“育种家必须创造价值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然后才是去分享价值。”

  《农财宝典》记者 项栋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