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假劣玉米种的亏 选种不再大意

  2007年的一次湖南行让苏何森淘到了“好”种子——改良华珍甜玉米品种,乡亲们一窝蜂跟着他种起华珍来,一时间威望飙升。

  2011年,一个湖南人通过电话向苏何森推销“华珍”种子,熟料,2012年冬种出现大面积不发芽、不结苞的现象,也让苏何森狠狠地栽了大跟头,上百户合作社社员跟着遭殃。

  吃了大亏的苏何森,此后在选种、为合作社谋出路等方面显得格外谨慎。

  被骗:走私种子的诱惑

  湛江市农业局种子管理科的黄增明科长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湛江地区开始有人种植超甜玉米,那种玉米皮很厚,甜度也没有现在的主流品种高,但那是该地区甜玉米的“始祖”。上世纪90年代末,“王朝”、“库普拉”等走私甜玉米种子品质、价格、收购渠道等“优厚”条件一度使其卖断货。

  未审定的种子终究是有风险的,不论其外表多么光鲜亮丽。

  2007年,湛江市徐闻县的苏何森从湖南省带回来一些改良“华珍”甜玉米种子,试种效果不错,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农户也跟着种了起来。2009年,苏何森在迈陈镇建立了甜玉米合作社——徐闻县新民玉米农民专业合作社,108个社员。合作社种了2年“珠玉2号”,苏何森对这种甜玉米的苞大小总是不满意。

  2011年,苏何森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那人操着湖南口音,希望苏何森购买该公司的“华珍”甜玉米种子。苏何森正打算换种其他品种,于是约他来徐闻见面,还亲自到车站接他。第一年、第二年,“华珍”玉米让大家很满意,苏何森频繁打电话要种子,一个电话就是几十箱。到了2013年,却出现甜玉米大面积不发芽、无米……绝收的农民纷纷找上门来,苏何森再打电话过去,对方已经关机,这时,苏何森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无奈,苏何森自己先赔付了20多万元。

  此后苏何森对陌生电话很敏感,再也不相信那些推销种子的电话。镇上也有人叫卖“华珍”种子,100元3包,苏何森更是头都不回地走开。如今,合作社800多亩甜玉米九成以上种的都是“新美夏珍”。

  销路:一天收购几十万斤

  苏何森建立合作社之初,在迈陈镇甜玉米收购档口聚集的公路旁开了一个档口,刚开始的时候只收购徐闻当地的甜玉米,这两年收购范围已经把海南省也囊括了进来。他介绍,一天能收60-70万斤玉米,少的时候也有20-30万斤,一直从9月份收到来年5月,合作社800亩甜玉米的销售绝对不成问题。

  合作社的社员正是看中苏何森的销售渠道,才死心塌地跟着他干。虽然收购价格随行就市,社员们还是觉得自己种的玉米有了保障。苏何森也没有让大家失望,2010年起,颇有头脑的苏何森创立了甜、糯玉米品牌——“老苏玉米”。经过包装,一车车的老苏玉米随着北运菜的大部队运往北京、上海、宁波、南京、杭州、温州和武汉等地。同时,苏何森为甜玉米选了一件漂亮 “衣服”,他的包装袋比别人的玉米袋子贵1.5元,100斤一袋,一斤成本1.5分钱,然而,品牌效应让他的玉米比市场价格一斤高出1毛钱。

  苏何森因此有了“挑剔”的资本,他只收单苞在5两以上的甜玉米,把尾货甩给其他档口,说起这个,他豪气十足。

  建厂:发展的必然

  做了几年甜玉米的生意,苏何森又有了新目标,他想做厂长了。

  苏何森发现,虽然甜玉米的市场需求很大,但是在甜玉米采收最集中的那段时间,市场面对突如其来的“玉米大军”有些消化不良,一些甜玉米便分流到食品加工厂。当地收购的玉米有很多运往福建、广西等地的罐头厂加工出售。他也往那边运过玉米,一车运费要7000-8000元。

  这笔钱难道不能省下来吗?既然当地没有罐头厂,苏何森打算自己办一家。

  建一个罐头厂需要上千万元成本,这是苏何森无法一次拿出的巨款。他筹措了一些经费,也在评估几十亩土地的价值,希望通过土地抵押贷款把厂子办起来。春节马上到了,他说节后应该有进展,争取2014年内把手续办下来。

  有了合作社,有了“老苏玉米”的品牌,即将拥有自己的罐头厂,苏何森的这5年靠甜玉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农财宝典》记者 赵思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