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下海 退休元老无牵绊更干脆

  • 来源:农财宝典种业版
  • 关键字:吴定华,吴子恺,企业商业化育种
  • 发布时间:2014-04-10 12:28

  “吴定华”、“吴子恺”,一个在广东,一个在广西。两个没有联系的同姓名字,此时因为一个共同点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在退休之后参与企业商业化育种构建的育种家。吴定华说:“育种应该走商业化这条路,没有了科研单位的条条框框,更加灵活。我这个老人就是为公司提供一点帮助而已。”

  对于二位老人而言,不缺财富,劳动报酬是财富,因卓越贡献而带来的业界美名也是财富。他们应会感到富足。

  吴定华:在广良延续育种梦

  档案

  入行年份:上世纪60年代

  下海年龄:约70岁

  财富秘籍:与公司研究所技术参股

  职称: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

  网络上少有“吴定华”的相关资料,这似乎掩盖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岁月,但也正如吴定华所说:“我已经70多岁了,很少出外面了。”

  细翻历史,23年前的一篇报道《“红牡丹”的培育者——记全国农业劳模、华南农大副教授吴定华》记录了当时的年景,“红牡丹”使广东番茄在海外市场重振声威;从1986年到1991年五年间,广东番茄出口为国家创汇超过1000万港元。与吴定华有着20多年交情的广州张水江菜种店负责人张水江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广东番茄市场是本地自育品种的“天下”,国外品种很少能进来。品种牢牢掌控着市场,如此可见一斑。

  那时的吴定华,以其出色的教学科研成果,荣登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光荣榜,并被业界誉为“番茄大王”;更因为他帮助茄农致富,形成“番茄新村”,而被农民称为“财神爷”。此篇报道写道:“被人们称为‘财神爷’的大学教师,工资收入并不高,一家4口过着偏紧的日子……吴定华说:别看我物质生活不宽裕,在精神生活上我却十分充实。”是的,全身心投入科研的他,要说起更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手中掌握的技术。

  “2003年,我退休后自己找地做育种,并且在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做了6年顾问,后来又在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做了4年顾问。我儿子在做花卉,没人接手我的工作。”吴定华淡淡地描述着自己的退休生活。不同于普通人的颐养天年,淡然之中透出的是他对育种的无比热爱,吴老甚至在家中也不忘育种。如何将工作传承下去?广良的诚意聘请、好友的多番劝说,吴定华终下决定与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以下简称“广良“)合作,大家共同参与了广良蔬菜研究所的成立。吴定华认为,搞研究是兴趣所在,广良以尊重的态度给予了自由的空间来发挥特长,带着年轻人工作也倍感亲切愉悦。

  如今,广良蔬菜研究所已运作一年有余。现在研究所还处于投入阶段,重在培养年轻的“育种家”,而这方面,吴老师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好友张水江说,“吴老师在育种方面经验丰富,有信心,有恒心。年轻人由吴老师带着,会将严谨的育种精神延续下去”。据了解,现在有5个本科生和研究生跟着吴定华进行育种技术学习和研究。未来“财富”的种子正在孕育,这财富正是商业化育种所带来的市场效应。

  谈到商业化育种,吴定华表示,首先企业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毕竟自主搞研发需要巨大的长期的投入;第二,需要企业具备创新进取的精神;第三,企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广良具备以上三点,并且实施成立这个研究所,难能可贵, 很有远见。

  一生专注科研的吴定华,古稀之年所想的所做的与国家对种业的发展大计不谋而合。

  吴子恺:与公司合作近十年 弟子已成材

  档案

  入行年份:上世纪60年代

  下海年龄:约70岁

  财富秘籍:与公司技术合作

  职称:广西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

  “吴老师很难接受采访,”南宁市桂福园农业有限公司(下称“桂福园”)总经理宋钢熟悉公司育种团队首席科学家吴子恺的性情,“他退休后在我公司全职负责微胚乳玉米育种,兴趣点在于创新方法和材料,结合市场应用研发新品种是李老师在做。”宋钢所指的“李老师”正是由吴子恺带出的公司按商业育种体系培养的第一代企业研究员李江,也正是公司未来的“育种家”。

  透过李江的“成长”经历,得以窥见吴子恺为育种事业、为公司所付出的点点滴滴。

  吴子恺在广西大学农学院曾主持特用玉米领域多个课题研究,尤其是超高油玉米研究很具独创性,“一种培育玉米新品种的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作为吴子恺的“弟子”,李江说,吴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源源不断的改良出好多材料来,他一般按照自己的兴趣做研发,“我2006年跟吴老师学习育种,2007年开始独立操作。”

  经过多年的打磨,如今,李江已是公司科研部副经理。而上世纪90年代,他正在桂林灵川农业局做农技推广工作。与吴子恺在退休后进入公司的“流向”相同,李江在工作七八年后,先是兼职于桂福园,后来直接任职于桂福园。李江说,事业单位的考核机制并不看重个人的工作业绩,进入公司后,才发现自己对技术应用很感兴趣,找到了自己的潜质。

  在桂福园,吴子恺负责创新材料,而新材料与市场的接轨就落在了李江的“肩头”。“我和吴老师的育种思路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我多得到了市场信息。”如果将商业化育种比作一个流水线,那么吴子恺便是重量级的水头,而李江便是承接水头的关键轴承。

  关于如何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宋钢通过十几年的身体力行表示,实现商业化育种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体系,即从思想、方法这些源头的创新来引领育种材料的创新,继而完成后续建育种农场、展示农场、产品试验站、制种基地、加工仓储、市场服务等一系列环节。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桂福园的育种团队在首席育种家吴子恺的带领下已经初具规模。

  当问及对恩师吴子恺的印象时,李江直言吴老师的生活很简单,70岁高龄的他除了体育锻炼外,不吸烟、不喝酒、不饮茶,就爱根据自己的兴趣弄品种,而桂福园的“理想”和他的追求相一致。

  当问及体制内外的感受时,李江表示,像那些在科研院所工作的,虽然工资不高,但是隐性福利却很高,比如小孩的上学问题会易于解决。

  《农财宝典》记者 惠婷婷

  他们的财富在哪儿?

  堵纯信与郑单958

  堵纯信称得上是育种界的大师。”这是不少种业人士对堵纯信的评价。

  堵纯信一心在于育种,直到退休前,这位国内著名玉米育种大师仍只是河南省农科院一名副研究员。2000年,由堵纯信主持选育的“郑单958”成为国内头号玉米种。

  “郑单958”极为出色的性状,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这个获得国家大奖的科研课题,是堵纯信临近退休时的自选项目,在研究阶段未花费国家科研经费,仅在2000年进入推广阶段后才获得70万元的推广资助。

  “郑单958”种植面积累计超过5亿亩,累计为社会多增加收益1000多亿元。据业内人士透露,堵纯信个人直接受益并无多大关联。

  万廷文与吉祥一号

  吉祥一号—— 国内第二大玉米品种,丰产、稳定、耐密、抗逆性的特点,让其成为玉米种植户青睐的对象。而这个高产品种的培育者,就是全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甘肃省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万廷文。

  万廷文在玉米育种界的非凡成就,引起了省内外科研单位的广泛关注。甘肃农科院几次调他去省院工作,还提出要为其解决住房、子女上学、家属调动等问题。国内数家种业公司也接踵而至,分别以年薪20至30万元聘请他。

  “我哪都不去,是武威这片热土养育成就了我,玉米育种事业就是我的全部,我无怨无悔!”面对优厚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万廷文淡淡的回应道,至今依然坚守在自己为之付出青春和汗水的家乡,拿着几千元的工资,住着简陋的房间。

  2011年12月吉祥1号以2680万元转让,由于各种原因,育种家万廷文价值并没有在物质财富上得以体现。

  《农财宝典》记者 叶香玲 整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