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坤道威:未来十年楼市向何处去?

  • 来源:楼市
  • 关键字:华坤道威
  • 发布时间:2014-07-18 12:15

  行业下半场,光调整价格,反而可能走不好

  世界杯正如火如荼。不管是真球迷还是伪球迷,这一点都是知道:下半场的比分才是最终的结果。

  行业也有下半场。2014年初以来,杭州楼市调整,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引发一场有关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大思考大讨论。一个共识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行业的上半场暨黄金时代过去了,行业的下半场已经到来。

  那么,怎样看待杭州楼市的上半场?怎样才能赢得行业的下半场?

  杭州楼市上半场回顾:

  “高品质大面积”的产品是主流

  房地产行业的上半场,是住宅市场化的上半场。被长期压抑的住房需求,开始通过市场来得到释放。房子是绝对紧缺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房子造出来就能卖掉。

  杭州楼市的上半场则更进一步,房子不仅“造出来就能卖掉”,而且“造好了就能卖高价”。杭州人杰地灵,是世界闻名的旅游休闲城市,杭州房产具有天然的号召力。浙江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人民富庶,又善于运用金融工具,为杭州楼市提供了雄厚的购买力。所以,杭州房地产市场的上半场风光无限,从地价到楼价,从单价到规模,多次引来全国关注。

  年度成交排行的前几名,经常都被一些案名贵气逼人的项目所占据。这些项目里,“高品质大面积”的产品是主流。这在其他城市是很少见的。说到杭州的代表性房地产开发企业,比如绿城、滨江等,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同样是产品品质的“高大上”。

  杭州楼市下半场的挑战:

  功夫不只在造房子本身,更在造房子之外

  高歌猛进的岁月在过去。一边,杭州市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由2004年的17.8平方米上升到了2013年的34.68平方米(数据来自杭州统计公报),住房需求已经被大量释放。另一边,2013年杭州土地市场成交总额高达1326.9亿元,创了历史新高,土地供应势头迅猛。

  随着供求双方的数量演变,房子已经由绝对紧缺逐渐转向相对紧缺。杭州主城区商品房存量经2007年的火爆成交后,至年底降至1.5万余套,2008年因金融危机,楼市成交乏力,商品房存量迅速积累,至年底已近3.5万套,2009年政府出台救市政策,楼市显现空前火爆,至年底,存量迅速降至1.2万余套,2010年政府出台抑制政策,楼市成交持续低迷,存量每年近乎以翻倍的速度增长,虽2012年市场以价换量取得成效,存量稍有缓减,但因政策依旧从紧,而后又以每年万套左右的速度增加,截至2014年6月26日,主城区商品房已达到62629套。外部经济环境、政策导向的调整,挤出了大量投资性购房需求,又加速了这个演进过程。随着杭州楼市商品房库存屡创新高,杭州楼市在2014年初开始了调整,宣告了行业下半场的到来。

  行业下半场的挑战,也反映在了板块的新型竞争上。在传统的市场竞争态势分析中,项目往往将目标聚焦在板块内在售项目,以板块既成的客户导入片区作为项目拓客之准则,往往习惯上将其细分成属地导向、产业导向、交通导向等几大类。这已经不够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新增土地供应逐渐远离传统的城市聚居区,只能转而依托新的集聚点,从而形成新的板块。这些新集聚点,在产业、配套、交通等方面远各有优劣势,甚至在个别方面会出现明显的短板。各个板块的生活配套完善程度、人口导入规模将直接决定其板块价值,进而直接影响项目的价值。

  所以,项目光赢得本板块内的竞争已经不够了,还需要面对其他板块的竞争对手。这就意味着,光会造房子已经不行了。必须站到土地运营的高度,对所在板块的优劣势进行补强。同板块的项目也不再是绝对的竞争关系。适当的联合已经在各种层面上展开。据不完全统计,杭州提出的各类“新城”超过20个,板块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新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尘埃落定之后,板块间的竞争态势将更加直接。

  下半场的挑战,还体现在竞争对手的量级上。越来越多的外来房企进入杭州市场。他们要么是全国性大鳄,经验丰富实力强劲,要么是一方霸主,身怀绝技各擅胜场。面对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的局面,本地房企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激发出更强的战斗力。如果说杭州的上半场好比是世界杯预选赛,那么下半场就是世界杯的决赛圈。

  总之,杭州楼市已经变了。房子造出来,可能卖不掉了。房子造得好,未必就能卖得贵卖得好了。功夫不只在造房子本身,更在造房子之外。杭州楼市下半场,更激烈更全面更深入的行业内竞争已经展开。幸好杭州市场不是大力神金杯只能给一个胜者,而是能让一批企业分享的大蛋糕。

  向市场要出路:

  光调整价格,反而可能走不好

  毫无疑问,杭州依然是房地产的一块热土,行业的下半场必定精彩纷呈。以市场为导向,向市场要出路,谁抓住了客户,谁就能笑到最后。

  产品要精准指向目标客户。以特定的目标客群作为项目产品选型及不同产品线配比的依据,只有抓住适合于这个细分市场的精准产品,才是客户买单的首要保障。杭州是一个历来就注重好产品的城市,稳定的产品品质是打动客户的必要条件。今天,对好产品的定义要更进一步,所谓的“好”是在客户的预算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满足客户需求。就是把有限的资源放在客户最需要的地方。于是,精准把握客户的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依托自身价值的市场研判,才能在这个市场赢得客户,才能在这个性价比为王的市场上屹立不倒。

  服务要能够撼动目标客户的心灵。今天,居住已经不只是一种功能,更是一种体验,社区的运营和管理服务已经成为社区增值的关键。买房子可能就是一拍脑门的冲动,住房子则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事。于是,住房子的体验就产生了更长期更决定性的项目口碑。如此大比例的客户奔向品牌开发商的怀抱,正是对企业在服务管理理念、系统分类、严格执行的青睐。住宅开发商的物业服务,需要能够切实解决业主居住、出行、会客等需求,让老业主的口碑成为拓展新客户的一大利器,也可以为今后的项目开发带来巨大的溢价。

  营销“更快更准更狠”。客户就那么多了,究竟到谁的碗里去?还得靠抢啊。那么,到哪里去抢?用什么手段去抢?什么时候去抢?斗智斗勇,更斗对市场的把握。谁能掌握更精准的客户分布,谁就能抢先找到客户。谁更能把握客户的关注点,谁就能优先影响到客户。谁对市场现有格局和量价关系有更精准的拿捏判断,谁就能最大限度地“收割”客户。有些看似无解的难题,在充分理解市场后,也许就找到出路了。譬如,楼市调整期,中小开发企业该如何突围?此时能够入市的客户,绝不是一群跟风的客户,而是有着自己的判断。

  那么,他们对品牌的依赖并不见得多高。选择品牌房企的产品,无非是为了规避预售制度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那么,中小企业必须坚决地展现项目的硬实力,尽量拿出样板段来,甚至准现房销售。光调整价格,反而可能走不好。

  既然所有的出路都指向市场,那么,有些具体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比如,梳理出各板块目标购房者的客户地图。比如,深入研究不同区域及细分市场中购房者的消费心理与特征。比如,对市场现有格局和量价关系的准确把握,发掘稍纵即逝的操盘时机……这样,无论是项目前期定位还是刺刀见红营销鏖战,都可以多一分底气,多一分胜算。

  上述有些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如果单单为某个项目去做,可能操作投入与效益难以实现。我们华坤道威市场策划部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深耕杭州房地产行业研究十余年。依托公司多年的市场数据积累沉淀,结合长期战斗在市场一线的研判分析,已经做了相关方面的系统工作,期待在具体项目开发中,使得客户的切实诉求以全面的维度体现出来。

  专业化精细化,是向市场要出路的一个必然,也将是杭州楼市下一个十年的重要旋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