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历史沉浮。十年前,房地产定位为支柱产业,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才刚刚开始,一些今日忙碌奔波的大人物还闲得发慌;十年前,《楼市》蹒跚起步……十年来我们还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调控和短暂的地产寒冬,《楼市》与中国房地产已经度过了激流般的十年,多少繁华事,已付笑谈中。
下一个十年又要开始。《楼市》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正在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
有了开始,即便梦想千年,也新意盎然。细分读者群、突破平面媒体的局限、实现纸媒与网络融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无缝覆盖……以最富有韵律的崭新构想,《楼市》以全媒体的形象,要在长三角一方瑰丽的热土上,弹奏出楼市传媒一曲雄壮、动听、赏心的永奏不息的交响乐章。
在2014年的杭城,在长三角,在中国地产舞台上,《楼市》独一无二,不可或缺。
电子化浪潮席卷下的《楼市》
比尔·盖茨说,几十年后平面媒体将在地球上消失。在传媒环境越来越恶劣的这几年,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人传说。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电脑广泛普及的今天,传统平面媒体的网络化进程持续升温。当iPad掀起平板电脑热,《楼市》已然认识到,“网络终端”愈来愈丰富,平面媒体的危机与机遇并存。
此前,人们总是陷入一个误区: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看似非此即彼——电子媒体市场份额之涨,必然是平面媒体份额之跌。直到iPad和Kindle出现,人们才恍然大悟,只要把出版方式加以改变,平面媒体就可轻松转型。这也就激发了《楼市》向网络靠拢的热情。
互联网难以遏制人们对深层阅读的需求。当转载的信息铺天盖地,浮躁与浅薄充斥眼球。仍然有大量伴随着电子化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主流人群,希望在网络载体上沉淀与甄别更为专业和更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判断和声音。
对于网媒的原创与价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以专业、深度、原创见长的传统平媒《楼市》所衍生的杂志电子版本,在互联网上的下载率每期竟高达6万册,超出我们自己的想象!有必要检讨的是,我们从未想过转变《楼市》作为一本杂志纸媒的形象,而对网上电子版本的流传忽略不计。突破传统平媒的局限,在互联网上,《楼市》面向世界,无缝覆盖。
并且,《楼市》广泛与各大互联网媒体平台合作。今天的《楼市》内容,会被新浪、搜房、网易、凤凰网、新华网、中国知网等数十个网络媒体平台转载,全国最大前6家电子杂志阅读平台知网、读揽、龙源期刊网等,都与《楼市》建立了合作,在他们的网络平台和移动互联平台,都能读到《楼市》杂志……在手机终端阅读兴盛的今天,这些大的互联网平台,都开发了手机移动端,同样可以很便捷地看到《楼市》杂志。
社交化转型的《楼市》
媒体生态的变化,同样对一本传统纸媒影响甚远。在传播精准度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通过媒体的资源整合搭建活动、成立组织,以期达到社交化的互动和精准的传播影响,成为传统媒体的转型方向。2014年以后,《楼市》所涵盖的,不再只是一本杂志。
在媒体载体平台上,除了有《楼市》杂志外,还有服务商业地产的商业财经《商策》,有服务高端塔尖财富人群的《世家》,在纸媒的基础上,我们还搭建了互联网的平台楼市在线,又围绕着《楼市》杂志、《商策》杂志、《世家》杂志、楼市在线,搭建了移动互联网微信矩阵平台:楼市、商策、世家……
除了以上的《楼市》矩阵平台外,更重要的是,2014年的《楼市》围绕着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变化,着重打造三个极具战略价值的平台。
一是与主办单位浙江省期刊总社下辖的博学少年刊群、浙江省青少年发展中心共同搭建了关爱联盟,这个联盟以搭建中国家庭最好的少儿关爱平台为目标,整合了包括少儿医生、各类少儿医疗教育、营销专家、各类少儿教育培训机构、少儿玩具供应商、学区房开发商联盟等各种围绕着家庭少儿服务的个人、机构,以关爱联盟的微信公共号为平台,串起家庭的家长与各种资源方,真正为祖国的下一代贡献更多的关爱。
第二个平台是《楼市》与长三角县市的企业家协会、各大会所、俱乐部合作,共同搭建的一个以兴趣为主题的高端人群社交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我们“品物、品人、品景、品德、品茶、品器、品艺、品音、品奇。再加上品房,九九归一”,是《世家》杂志在线下的衍生。在这里大家培养兴趣,赏鉴世界,分享心得,交流人生,结交朋友。
第三个平台是《楼市》2012年就与浙江省房地产协会共同搭建的商业地产专委会,在这个平台,我们吸纳了杭州上百家目前正在从事商业地产或者有意向转型商业地产的开发公司高层,今年正在把这个理事会扩展到浙江省的各个县市,并且开始吸纳商业地产产业上下游的资源加入,搭建一个专业分享、专业促进、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大平台。
走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地产岁月中,这一天,我们在体育场路347号浙江出版大厦的高楼上,打量着杭州的天空,畅想着2014年《楼市》宏远的愿景——2014,我们即将走上新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