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新兴市场”的前世今生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本土新兴市场” 前世今生
  • 发布时间:2010-05-18 10:04
  并不存在着一个笼而统之的“中国市场”。所谓“中国市场”,其实是一个由多个局部市场构成的“拼盘市场”。经济地理的中国和自然地理的中国都不是平的,只不过前者的梯度变化方向与后者(西高东低)刚好相反。中国在经济地理上可以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等级的区域市场。比这种划分更常见的是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为序列的梯度市场,如国家级(一级)、省级(二级)等市场。

  对区域市场较为精细的定位系统,是分别以经济地理为横坐标、以行政等级为纵坐标的市场坐标系。这个市场坐标避免了市场通常的等级定位所造成的模糊和粗糙。比如东南沿海的某些城镇(通常可能被划分到“五级市场”)所拥有的五星级宾馆的数量甚至超过西部某些省会城市。造成这种“错位”的重要原因,是“沿海经济”发展模式。在以这种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中,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发达程度与它离海岸线的距离往往成反比。最近,多个因素同时出现,正在改变市场格局对于行政梯度的依附性。

  过分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已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要求把内需作为重要的驱动力。国内市场是一个与国际市场同样需要(如果不是更需要的话)奋力开辟的市场。无论对于本土企业还是跨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的内涵都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更加积极主动地顺应城市化、城镇化浪潮,正在成为国家战略一部分。城市化一方面意味着城市对于农村的吸附力大增,另一方面意味着城市与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大幅提高。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以“高铁时代”来临为代表的铁路网的完善,让城市成为超大型城市带、城市网。

  “网”的基本特点是非线性、非等级结构,“中心- 边缘”结构被削弱甚至被彻底消解。日益发达的交通网远不是这种消解力量的全部,基于数字技术的互联网、通信网和媒体网络,是推动城市化的又一股重大力量。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城市化,会使原有的梯度市场间的“相对高度”大大减少。我们不会天真地断言“市场是平的”,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大批曾经处于低等级的、被忽略、被低估的市场会稳步地突现出来,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 我们称为“本土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一词是由一位名叫安东尼. 范. 阿格塔米尔的国际投资经理人首创的。在想到这个词之前,他用“第三世界市场”来指称他所关注的市场。但他发现这种说法即使不含有歧视色彩,也仍是词不达意,因为这个被大大低估、忽视的市场并不是欧美市场的低级版本,而且具备一级市场所没有的活力、成长性和挑战性,它是一种“正在快速上升的市场”(Emerging Market)。

  同样,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在今后一二十年里将会经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这就是说,新的城市化运动是这个新兴市场的基本议程。其中最重大的改变之一是,在这个新兴市场内部,将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正在“与国际接轨”的“一二级市场”,成为“存量市场”,而目前我们称之为“三四级市场”的本土新兴市场,却是一个明显的“增量市场”,其市场容量和可增加的空间将超越“一二级市场”。

  本土企业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市场的重要性。早在上世纪90 年代,本土企业就属意跨国企业尚无心或无力进入的市场,国内的白酒、手机、服装、汽车企业用富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手段迅速占领了这个消费者相对不成熟、品牌意识相对淡薄的市场。尤其是国产手机,凭着对这个“蓝海市场”的开辟,一度占到行业市场份额的55%。然而,自以为了解本土市场的本土手机企业却最终因对这个市场的误解而从市场先驱变成了市场先烈。这些企业简单粗糙地将占领市场、促销与品牌建设等同起来,完全意识不到,无论多么“幼稚”的消费者最终接受的都会是品牌而不是单纯的产品,再炫目的市场花招都无法持续起到促销的作用。习惯于把“三四级市场”看作是劣质产品或弱势品牌倾销地的本土企业,如果不把这个市场当作是耐心培育品牌的基地,那么这个新兴市场虽然巨大,但从一开始就不属于它们。作为中国经济新发展极的本土新兴市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支撑和缓冲地带,但只有那些在战略和品牌的心智模式实现实质性转型的企业,才可能拥有这个市场并进而拥有未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