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连续巨亏的隐情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李宁
  • 发布时间:2014-10-29 15:33

  报亏5.86亿元人民币—这是李宁公司2014年度的中期业绩,对比去年同期亏损1.84亿元来看,似乎李宁还处在艰难时期。但是,中报显示的也不都是悲观的数字:上半年实现收入31.37亿元,同比增长8.0%;毛利14亿元,同比增加10.51%。

  相对于2012年报19.8亿元的巨亏,李宁处于缓慢的回升和调整期。李宁转型的方向是正确的,与行业主题也是一致的,只是步伐落后,需要消化的历史负债也太多。李宁太需要时间。

  草率疾行

  北京奥运会后的第二年,李宁达到了公司事业的巅峰。当年业绩达到83.87亿人民币,首次超过大陆市场上的阿迪达斯,店铺总数达到8156间,遍布中国1800多个城市,并且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区拥有多家销售网点。

  好风借力,李宁试图借势再烧一把火,将李宁品牌彻底推到在本土与阿迪、耐克竞争,同时走向国际化的一线高端市场定位。李宁祭出了一套组合拳:换标,换广告语,重新定位,提价,多元化。

  对于李宁标识从“L”形变更为“人”形,有不少消费者不喜欢,但是见仁见智,大部分企业换标识都会带来消费者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总体上新标识更加生动、热烈,又有继承性,现代感增强不少。“让改变发生(make the change)”的新口号,求变、突破的个性阐释,具有李宁这样的冠军特性,但是与舒适、动感、时尚这样普通人的诉求有较大距离,偏离了运动本身。

  李宁公司敏锐感受到“80后”、“90后”成为消费市场主体的变化,很快地做出改变,但90后李宁已经被广泛证明是一场错误的没有盯住新客户、反而丧失老客户的定位。品牌与价格固然一体,但李宁错误地理解了二者的顺序。在高端品牌定位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李宁产品属于价格导向,而非品牌导向型。连续提价失掉了原来的性价比优势,将消费者推向安踏、匹克。李宁的多元化伴随着多品牌,产品组合宽度过广,分散了资源,不能对主品牌形成贡献,而阿迪达斯紧密围绕运动属性进行品牌拓展,采用不同的标形进行区隔,但主品牌没有变化。

  敢于突破、勇于挑战的李宁,没有采取稳健的战略升级策略,与此同时,李宁将中国奥委会战略合作伙伴的位置拱手让给了安踏,同时失去的还有行业霸主的位置。可以说,李宁选择战略升级的思路本身没有错,但是路径和手段非常草率,因此,目前仍然在为过去的策略失误买单。

  痛苦变革

  品牌升级的失败,带来了业绩下滑、股价大跌、库存积压和高管离职。2012年7月,李宁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TPG资本,并任命其合伙人韩裔美国人金珍君为代理行政总裁,开始了力度空前的转型计划。

  金珍君主导的转型计划包括“三步走”:第一阶段着力解决存货、成本、组织执行能力、渠道、专注核心业务和改善营销效率等6方面的短期问题,事实上库存、渠道都已成为长期问题;第二阶段,主要改善供应链管理、营销和产品规划模式,巩固内地市场;第三阶段着手改造业务模式,提高零售效率和投资回报率。

  李宁公司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存货从去年末的9.42亿元增加至10.89亿元,接近于2012上半年11.38亿元的最高点。库存仍然存在较大压力。但管理层还是乐观的,认为旧库存已经基本清理完成,剩余约10%旧库存的挤压存在于最弱渠道伙伴,并且存货结构中,新品库存占比增长至50%,新品销售已快速增长。

  此次半年报中,存货与长期应收账款的增加,也与清理能力较弱的渠道伙伴有关。此前李宁采取分销批发的形式销售产品,分销商不单独以“李宁牌”开设专门店,而是同时销售其他品牌产品。为改变分销渠道效率低下的状况,李宁公司实施“渠道复兴计划”,耗资高达14亿元至18亿元,希望彻底摆脱传统的批发业务模式,淘汰了部分经销商,关闭了大量门店,回购、整合销售渠道,转为零售业务模式,加大直营店的布局,重塑商业模式。

  销售周期的提速也在逐渐实现。曾经,李宁一款产品的产销周期是15个月。通常,国际品牌从设计、成衣到上市只需要120天。如今,快时尚彻底打破市场的节奏,GAP为90天,H&M为21天,ZARA的橱窗每20天换一次新款,各品牌都在努力快速把握消费潮流和偏好。现在,李宁已经能够做到部分产品从识别需求到摆上货架只需三四周。过去一个季度一次性发货给60个工厂工作就结束了,现在可以直接管到几千家店,一个月就发货两三次。李宁目前正在努力适应新供应链模式对管理、物流带来的极高要求。

  在品牌升级过程中,李宁曾花大价钱签约NBA稍纵即逝的新星,甚至请林志玲做代言人,被广为诟病。在本次转型中,李宁的品牌策略更为聚焦。主动放弃与中国国家体操队的合作,对于李宁本人是痛苦的选择,但对李宁公司是聚焦的体现。今后李宁将在篮球、跑步、羽毛球、训练和运动生活五大核心品类发力,这些是运动产业中更有发展机会的领域,而不是与核心战略挂钩的赞助将被砍掉。相反,李宁以重金击败耐克、安踏,夺下了CBA联赛5年赞助合约,还斥资1亿美金与NBA超级球星、上赛季总冠军球队迈阿密热火的德维恩·韦德签下了10年合约。

  综上所述,李宁此次的报亏是转型中对旧有模式的清算,如同割掉毒瘤,行业地位、财务指标都不是目前的管理团队最关注的问题。这次彻底的转型,可能会换来健康的新商业模式。市场周期和策略失误将原来掩盖的问题显性化,也不是坏事,李宁需要向稳健运营的模式加速前进。

  重塑过慢

  清理库存、品牌零售早在两年前已是行业共识,只是同行业如安踏动手更早、更坚决。关店、发展O2O几乎成为行业标签。由于上一次李宁升级模式的失败,李宁转型的包袱要重一些。可以看到,李宁正在艰难但是稳健地实现转变,不过可以看到,目前公司的精力有限,对于快时尚、移动互联时代的变革,仍然疲于应付。

  品牌理念仍需重塑。2010年的品牌升级至今,李宁的品牌定位依然不清。究竟是打“亲和性、民族性、体育性、荣誉性”的牌,还是主攻“年轻、时尚、新潮、动感、运动”这类元素,目前仍未得到体现。

  在品牌的具体呈现上,从李宁门店来看,仍然比较单一,门类较少,类别划分不够清晰,不同年龄段的定位有简单区分但不够清晰。李宁品牌代言与赞助的聚焦值得肯定,也是目前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合理选择,但仍要看到,耐克与阿迪请不同代言人进行不同产品类别的区分,是抓取全年龄段消费者的有力武器。最主要的问题是,李宁产品的色彩与款式比较中规中矩,离年轻人心目中的酷差距较远。从行业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定位于几零后、几线城市不重要,抓住孩子、年轻人的心,带动成年人是一条主线。甚至消费者并不关心你的渠道是否是直营店,喜欢、买得到是最重要的,目前几乎不存在买得起的问题。

  年轻人对李宁产品的关注少,一方面源于任何体育明星都会成为过去,另一方面也是对举国体制下的体育明星不感冒,因此运动的大众路线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李宁本身也在逐渐从冠军、运动员向商人回归。李宁产品正在从原来的羽毛球、体操、射击、跳水等过于职业化的项目,转向篮球、跑步、羽毛球、训练和运动生活五大类,但仍然要向田径、足球、网球、篮球拓展,这些领域民众基础庞大,市场化程度高,也代表全球大部分消费者的喜好。李宁曾经与足球联系紧密,请李铁代言并开发tie足球鞋,但目前足球元素基本看不到,李宁应建立合理、稳定的品牌导向。

  由于李宁公司近年来对外沟通逐步减少,公众对其内部的信息和策略知之较少。关于李宁的公开报道基本上以半年报、年报为周期,中间存在较大的断档,对于李宁公司何时能够完成调整不得而知,但李宁的市场基础和品牌影响力仍然是巨大的,只要抓住最重要的消费者层面,随着商业模式逐渐健康化,只要不再出现重大失误,李宁的重新崛起可以期待!

  文/郝继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