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与少年儿童品行障碍

  一、少年儿量品行障碍

  少年儿童品行障碍是指在少年儿童中反复持久地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行为问题,包括反社会性和攻击对立性品德行为。较之儿童普通的调皮捣蛋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为严重,品行障碍的特征过分好斗或霸道、残忍地对待动物或他人、严重破坏财物;纵火;偷窃;反复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过分频繁地大发雷霆;对抗性挑衅行为,长期的严重违拗。[1]

  二、少年儿童品行障碍的危害

  少年儿童品行障碍的危害:有品行障碍的少年儿童通常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感情、伙伴关系,出现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当发展到极端时,这种行为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到了18岁以后,医学上会诊断为人格障碍。

  三、少年儿童品行障碍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少年儿童品行障碍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引起儿童品行障碍的病因主要由生物学、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其中不良的家庭因素是造成品行障碍的重要病因。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偷盗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种种行为问题,使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四、家庭不良影响及家长对孩子关心教育不当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陈旧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一言堂”的家长作风,形成紧张的父母子女关系,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剌激家庭矛盾的发生;

  2.父母对孩子过分娇惯渴爱,百依百顺,孩子从小养成放肆、蛮横、好争斗的习惯;

  3.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经常批评、打骂、体罚,对孩子训斥多于鼓励。导致孩子们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敢想不敢问更不敢干,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有恐惧无望之心。使孩子在社会适应障碍的基础上出现品行问题;

  4.有的父母对孩子只养不教、放任自流、孩子不知道生活中还有原则、纪律、规范需遵守;

  5.有的父母本身的不良行为也会导致孩子出现品行问题。青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2];

  6.有的父母由于自身工作压力大,对孩子疏于关心,只知道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

  7.有的父母漠视孩子的存在,不认可其成绩,甚至出语讽刺挖苦,给孩子“冷暴力”,而这种伤害远远超过体罚带给孩子的肉体伤害;

  8.此外,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又出现了“留守子女”,这些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抚,又缺少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也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严重的有可能发展为品行障碍;

  9.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3]。

  五、如何预防或避免少年儿童品行障碍的发生

  对有品行问题的儿童,家庭、家长的管理教育是成败的关键。因此,家庭(家长)的管理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家庭要负起预防少年儿童品行障碍的责任。关键是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最终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父母还应时刻让孩子感受到,孩子对家庭很重要,父母始终是最关心孩子的,并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处理好各种生活问题。同时在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

  2.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多与孩子沟通。有相关调查表明: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中,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民主型家庭成员之间主动沟通、比较平等,不但孩子多表现出自信、独立、坚定、适应性强、受人欢迎的特征,而且家长也在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中日益进步和成熟。父母们应学习用适当的方法与他们的子女进行交流、沟通,学会与子女用讨论及协商的方法进行数育。

  3.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特别是孩子,同样最注重家长对自己的态度。不仅应该尊重孩子的权益,从生活上和学习上关心孩子,还应该从精神上多与孩子交流,对孩子多鼓励,从而强化子女自尊、自立,帮助他们做到知法、守法,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4.对待子女应保持一贯态度,避免大起大落溺爱、放任、打骂和要求过高等方式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是有害的,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青少年养成互助、直爱、关心他人、勤奋劳动、独立生活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增强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4]。

  5.作为父母应为孩子的行为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态度等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到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

  6.增加家庭和睦,加强沟通与交流。家庭出现矛盾,应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平时多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苗头要及早发现,及时引导、教育、纠正。对有严重品行障碍的少年儿童必要时还应该配合心理医生及必要的药物治疗。

  7.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满足子女亲情需要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关注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8.与子女共同学习,-起成长。信息时代,父母与子女同步接触新鲜事物,孩子的优势往往超过父母,他们影响父母的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明智的父母应当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样既增强了孩子个自信和上进心,又使自己不至于落后与时代。

  9.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少儿)受教育问题。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当地民政、教育等部门及学校要尽可能多地给予留守少儿关心爱抚,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使他们感受到亲情、关爱,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全社会也应该共同重视这一问题,落实各项保障机制,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10.家长要切实履行好监护和抚养职能,加强对青少年的家庭保护。我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中的主要责任以及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充分强调了对孩子的教育不只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每个父母应尽的法律责任。

  11.做父母的还应该自觉提高实施家庭教育的水平,学校、社区可以组织家长交流推广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使家长能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此外,家庭及学校教育的重点还应该放在德育方面,要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让孩子在学会做人的同时,走上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彩萍.家庭教育缺陷与青少年犯罪[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2]任遂臣.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07.

  [3]甄杰.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M].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2008-11.

  [4]冯志颖.儿童少年品行障碍[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9-03.

  赵淑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