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逐渐引入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切实发挥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实践的内容就是将来工作需要的内容,切实体现了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特点。本文首先对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初步分析了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途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工学结合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66-01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教育理念转变的重要方式。很多专家都认为学习内容工作化,即学习和实践的内容就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了学习过程中工学结合模式的价值。工学结合模式应用到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是构建该专业高效课程体系的重要工作。在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中如何应用工学结合模式是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成功的关键。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和分析,对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了解,对岗位产生的过程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根据生产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对岗位能力的要求,特别是核心的职业竞争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行确定。首先,对于模具设计过程的能力的要求:要求专业人员具备零件绘图制作能力,并达到中级以上绘图人员的水平,同时还要具备模具结构的改进以及冲压模具设计的能力;其次,对于工艺编制过程中的能力要求:要求其具备编制简单模具工艺流程的能力,掌握常用模具材料的选择能力;再次,在模具制造过程中,要求专业人员具备生产管理能力和掌握一种接卸设备操作技能以及数控设备基本采用技能和加工操作技能;最后,模具装配过程中,除了要具备生产管理能力之外,还要具备钳工基本专业知识冲压与塑料成型的相关操作技能,以及设备的日常维护技能。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培养模具工程生产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基本主线,将学生逐渐培养成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工作能力的综合技能型人才,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独立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这种改革模式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和重组,更好的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补充的教学效果;再次,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对四个方面的强化和教育,强化学生的绘图能力、强化学生模具工种操作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以及特种工种加工和数控机床操作的能力。
三、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具体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对课程教学目标分散落实;其次,在构建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新构建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设计完善的学习情境,选择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进行构建。其主要分为了以下几个步骤,教学技术从普通到先进,从常规教学到数字化教学,从二维平面教学到与三维教学相结合,第二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个体到系统,从零件到机构再到模具生产,从普通的机床到数控机床,第三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整个培养过程中主要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的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发展;再次,工学交替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将工学结合模式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学生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的时间基本都在学校的基地内以实践和理论教学为主,完成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然后等到最后一个学习,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联合的优势采用多种方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学生在进入到第四个学期和第五个学期之后,应该设立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校外专业实习的机会。最后一个学期真正的进入到企业中带薪定岗实习,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曲珠.基于“工学结合、工商融和”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08)
[2]冯菁菁.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2013(27)
[3]夏雨.“工学结合、校企对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
[4]邹鹏举.数控加工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4(03)
[5]陈津红,王继武.浅析数控高级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课程的开发[J].科技视界.2013(20)
[6]周曲珠.基于“工学结合、工商融和”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08)
王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