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95-01
小学生由于见识少,课外阅读少和知识不丰富,导致了怕写作文,厌写作文,感到作文难写,写起作文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施蒂尔纳也认为:“文本作为一个文本空间,其中各种潜伏的联系无限制地增衍。从读者的角度看,文本乃是一种思考的空间,是思考的媒介。读者可以对它一步步探讨,无法穷尽。”因此,教师应在“文本”这个空间里,要找到读写结合点,进行拓展训练。通过总结自己十余年语文教学经验和不断探索尝试,我觉得要让学生们不怕写作文,就应充分利用文本,解决写作的如下问题:
一、让学生们有话可说
“有话可说”来源于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留心观察。人教版教材是按专题编排,同一类型的文章组合在一起,教师教起来方便,学生学起来轻松,习作是也就有话可说了。例如:人教版第9册《语文》第一单元专题为“我爱读书”。《窃读》写的是我从书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走遍天下书为侣》讲的是读书要讲究方法,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我的“长生果”》则写了我从阅读中悟出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益。“综合性学习”也安排的是与读书有关的活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语,知道本单元的主题,接着让学生分别朗读这4篇课文,意在使学生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揭示“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小组开展活动,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课文学完后,小组上报综合性学习的结果:有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格言的,有写读书体会的,有了解图书种类并给自己的图书分类做书目的,有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做摘抄填写阅读记录卡的……这样一来,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也就能联系起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再写作时也就有话可说了。如陈XX的作文《一次特殊的采访》,采访的对象是周围爱读书的人,他在文章结尾写道:这次采访使我受益非浅,我知道了读书不能只读一遍,要经常读,因为这样才能把它读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本书所表达的内容。
二、让学生们的写作有章可循
“有章可循”是指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有理论依据,不是信口雌黄。例如:人教版第9册《语文》第三单元,本组文章以说明文来编排,4篇文章分别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文章结构也不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语,让学生联系已往认知,说说知道的说明方法: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接着让学生分别朗读这4篇课文,让学生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每篇课文使用的不同的说明方法,在深入研读课文时,就更轻松,对文章理解更透彻。在完成单元教学后,设计了小练笔《xx的自述》,以课文为蓝本,减轻了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由浅入深,再要求写说明性的文章,学生就容易多了。都能运用上不同的说明方法,把要写的事物的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等说明白。如:李XX的作文《香蕉》,开头就写“大家都吃过香蕉,可是你们知道香蕉产自哪里,它有哪些作用和特点呢?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简洁明了,引出下文,后面就分香蕉的产地、种类、外型、特点来分门别类叙述,把个香蕉剖析的淋漓尽致。
三、让学生们的感情尽情流露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要想让学生不怕写作,就要教会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例如:人教版第9册《语文》第二单元,本组课文抒发了赤子们怀念、赞美故乡的感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语,让学生把握住本组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通读全组文章,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在深入研读文章时,用心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感情的。如:教学《梅花魂》一文,紧紧抓住外祖父思乡这一感情线索,通过“小时侯外祖父教我背古诗黯然落泪,因我动了《墨梅图》而发脾气,因回不了祖国而呜呜哭泣,送我《墨梅图》给我讲梅花的气节,送我回国落泪”等情节,让学生深刻体会外祖父思念家乡之情。习作时,学生根据要求能自然把握赞美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将《二十年后回故乡》想象合理,充满感情。如:陈XX的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先写了二十年后自己的现状,回故乡的原因,道出了思念家乡的感情。然后写回到故乡看到故乡惊人的变化:“马路两旁栽满了花,不时有蝴蝶、蜜蜂飞来,整个村子都浸在了浓浓的花香里……工厂冒出的浓烟全转成了新鲜的氧气,人们都知道保护环境,故乡是那么宁静、和谐,真是一个人间天堂。”赞美家乡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学生们就不会怕写作文。总之,只要教师处处留心事事用心,在写作教学上一定会开创出一个新天地。
孙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