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来袭,獐子岛扇贝是否安好?
- 来源:财会信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獐子岛,扇贝,风控体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28 07:20
日前,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獐子岛”)发布公告表示,8月6日0时至5时,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镇发生大风气象灾害,根据长海县气象服务中心出具的《气象灾害证明》,省级自动气象观测站(獐子岛强风站)瞬时极大风速一度达到38.0米/秒,风力等级为13级。但公司曾于2013年8月7日签署了《海水养殖风力指数保险保险单》,相关理赔工作正在进行中。同时,公告显示,从总体来看,本次大风未对公司资源与业务的可持续性构成实质性影响,公司投保的风力指数保险是本次大风的有效风险控制措施。
公告一经发布,再次将獐子岛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继去年10月30日晚该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遭遇冷水团而致使业绩巨亏,8亿扇贝不知所踪后,獐子岛又一次让投资者惊讶了。那么,獐子岛的风控体系究竟如何?到底是气候条件还是人为因素导致了獐子岛的失踪事件?对于类似獐子岛的养殖类行业,如何有效地加强审计?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业界专家。
獐子岛的扇贝“多灾多难”
2014年10月30日晚,被誉为“水产第一股”的上市海洋养殖企业獐子岛发布第三季度财报,称其2011年和2012年播种在海里的虾夷扇贝,因受黄海冷水团影响而遭遇灭顶之灾,105万亩海域“受灾”,计提坏账近8亿元,前三季度亏损8.12亿元。消息一出,众多投资者纷纷发出质疑。根据曝光的消息来看,獐子岛的巨亏显然与其采购和扇贝苗投放环节内部控制的缺失不无关系。但时隔半年,2015年6月1日,獐子岛再次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底播虾夷扇贝生长正常,符合预期,尚不存在减值的风险。根据公告,此结论来源于公司2015年5月15日启动的春季底播虾夷扇贝抽测活动。公告称,抽测涉及2012年、2013年、2014年底播未收获的海域160余万亩,共完成抽测点位75个。
如果回顾獐子岛的公告就可以发现,该公司2014年净利润亏损11.89亿元,今年一季度公司亏损942.16万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795.72万元,同比下降9.01%。难道去年年底那些失踪的扇贝又重新出现了吗?面对投资者的疑问,獐子岛方面的人员回应称,2015年5月的这次抽测与2014年的抽测范围并没有重叠,与之前抽测的2012年底播虾夷扇贝种植海域也不存在重叠部分。去年的损失已经在财务上进行了处理,此次抽测是对新海域进行的抽测。
不论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獐子岛的扇贝确确实实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以至于6月份的大风灾害发生后,即使獐子岛方面再三声称“虽然风灾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的陆地资产、海面及近岸资产与养殖产品、岩礁及近岸生态产生一定影响,但根据海上生产作业及初步调查情况判断,底播虾夷扇贝等存货未出现显著变化”,也并不能彻底打消投资者的疑虑。
那么,此次獐子岛发布的对风灾的评估结果,具有可信度吗?著名会计专家马靖昊在接受《财会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养殖类企业的经营情况确实与该企业的养殖技术、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生物类的存货,在审计方面也确实存在难度。生物资产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如果在审计中要具体去核实企业投放了多少苗,投放之后成长的情况怎么样,扇贝成熟之后的产出是多少等内容,这些都是比较难以验证的,实际操作中也很难实现。因此,对于养殖类的企业来说,为了确定其在遭遇气象灾害时的损失究竟有多大,最主要的还是要关注那些与受灾企业处于大致比较类似的气候条件下的养殖企业,有没有发生同样的情况和遭遇。如果都是同样的大风灾害的背景下,问题只在獐子岛这样的企业发生,那么就说明该公司的财报不合常理,是有问题的。
建立起有效的内控制度是赢得信任的关键
对于因扇贝莫名失踪导致公司巨亏而随之利益受损的投资者来说,獐子岛的一举一动都令他们倍加关注,也十分警惕。网友调侃獐子岛说,“大风来了,扇贝又没了”。对此,有业界人士建议獐子岛应将详细的受灾情形在公告中加以明确,以避免给自身招黑,尽力提升企业的公信度。但毫无疑问,要想彻底赢得投资者的信任,最关键的措施还是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用确凿的证据证明公告的可信性。
在采访中,马靖昊指出,对于獐子岛来说,涉及到具体生产流程的采购、投苗等环节,都需要建立起一套好的内部控制流程。比如,公司究竟投放了多少苗,采购扇贝苗的付款流程,具体的采购价格等,都应该有详细的记录。在投苗的时候,也应该记录投放了多少,合理损耗的数量等。如果一家公司将这些流程做好,那么投资者就可以确信它在投放环节没有太大问题。排除了投放环节的问题之后,在审计中,下一步就可以核实是否因为天气或养殖条件的变化而引发了企业经营情况的转变。
他认为,从养殖类的上市公司来看,如果想要规避来自于投资者的质疑,取信于股民,就需要加强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只有这样,在企业真正遇到天灾的时候,才能拿出让大家信服的证据。以獐子岛来说,现在投资者不太相信它的公告,就是因为其在采购环节出了问题。2014年的“黑天鹅”事件,虽然企业方面声称投放了价值几千万元的苗,但实际上可能这些扇贝苗的价值并没有那么大,或者投放的数量较少等,企业也无法拿出很确定的证据。如果獐子岛的内部控制比较到位,那么投资者就能确定它的投放环节是否真实,舆论的质疑就会转向投苗的真实数目是多少。由于海岛相对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出现扇贝苗被偷盗的行为,那就可以确信,造成獐子岛巨亏的原因确实是气候条件,或者是企业没有按照预期养殖扇贝,使其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成长起来。因此,目前獐子岛问题的焦点还是在采购和投放两个环节。只有这两个环节的内控做好,后续的事情才不会趋于复杂。
马靖昊表示,目前由于会计或审计准则对生物资产方面的盘点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制度基础还比较薄弱,加之生物资产并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样去现场清查仓库,进行盘点,尤其是海产品养殖类的,不可能做到一一实地盘点,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要按照普通商品审计的程序去对海产品养殖进行实地核实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矛盾只能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去尽量避免,第一,要加强企业在投放、采购等环节的内部控制。第二,审计机构可以通过对海底扇贝打捞来进行抽样检查,估计大致的库存。但至于估计的数量和实际的数量究竟相差有多大,这个是无法得到核实的。由于生物资产的特殊性,类似这种数量的差距,通常不可能避免。如果发生了天灾,上市企业可以请有关部门去实地核查,如果确认该海域确实发生了天灾,同时该海域内其他的养殖户也遭受了大致相同的损失,就可以确认,企业的存货确实存在着很大的损失。
第三方审计机构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去年獐子岛的扇贝神秘失踪事件中,由獐子岛方面给出的解释受到了多方质疑。但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机构,无论是为獐子岛的“冷水团”说提供检测依据的中科院海洋所,还是对獐子岛进行审计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其表现也或多或少无法令人完全相信。据悉,中科院海洋所自2009年以来与獐子岛一直保持合作关系。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獐子岛集团共同建设了“海洋生态养殖联合实验室”。而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在2014年所出示的监盘说明显示,在10月18日、20日和25日三天的盘点中,盘点人员包括盘点船只的船长、船上作业人员、獐子岛公司的财务人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盘人员。盘点所用的船只和船上的工作人员皆来自獐子岛公司,工作人员负责捕捞,大华会计事务所负责监盘。此后,该事务所通报了监盘时并没有打捞到扇贝的情况。但其中立性还是受到了投资者的怀疑。
针对第三方审计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的问题,马靖昊指出,目前,从审计机构和上市公司的聘任关系来看,审计只是起到了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背书的功能,它只是完成了审计所需要的程序,但对于上市企业所公布的结果和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审计机构是不负责的。审计机构只要完成了审计准则所规定的流程,就可以说审计的结果是合理的。另一个方面,由于审计机构由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聘用,双方存在利益关系,审计机构作为生意关系的乙方,是要迁就甲方的。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想依靠审计机构来发现上市企业财务方面的问题,基本是不可能的。
他强调称,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改变目前的聘任机制,创造出一种能发现财务造假的机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完成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治理。要想促成现行机制的转变,第一,要改变目前由上市公司管理层去聘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聘任关系,改为由独立的第三方去聘任,从而可以完全脱离这种依附关系。第二,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不作为”的惩罚力度,督促会计事务所履行职责。马靖昊认为,现行制度的处罚力度非常轻,并没有伤及事务所的“筋骨”,对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本报记者 国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