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智慧中的“管理提炼”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道家,管理,企业文化
  • 发布时间:2015-09-23 07:46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天下有这么好的事吗?无为还能得到治理?什么事不做,还能把这个事做好?“无为”关键在“为”是什么?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那么,怎么样做到无为?为什么要无为?“无为”讲就是让你不要乱来,抓住事物本质去做。“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恰恰相反,关键是要怎么样做,用什么方式做。《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知道别人就是智慧,聪明就是知道自己,这就凸显了老子的谦虚理性。为什么有的要做,有的不能做。无为而治,就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道家讲的第一个核心思想。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得到知识;不吹嘘,不夸耀,反而会被大家推崇。

  《老子》第五十七章说道:“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则民自富,我无欲则民自朴。”汉朝初年有文景之治,唐朝初年有贞观之治,就是由于统治者在民生凋敝的时候,做到无为而治,不要折腾老百姓。要无为而治,先要抓住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就可以事半功倍。第二个要抓住关键,学会用人,要把人用好了就无为而治。另外不要折腾,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企业目标管理比过程管理好,设定一个目标,过程你就不要插手太多了。这就要求我们设定的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没人能达不到;太低了不费劲,也不行。道家讲治国、管理,不是不做,而是要顺其自然。

  《老子》讲,“大智若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意思是,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很傻;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机灵的人,表面看起来笨拙;真正善于雄辩的人,表面看起来比较木讷,不露锋芒。也就是说,在关键的时候真正有智慧的要装傻。道家的大智若愚,不是讲政治智慧,是讲管理韬略、领导韬略,具体管理应该怎么做。老子说如果领导分几等,一百分的领导,下面只知道有这个领导,别的不知道;八十分的领导,下面员工称赞;如果员工见了领导就害怕,这值六十分;不及格的领导,就是员工辱骂你。他说下面只知道领导,却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才是最好的领导。

  “儒家”——“企业文化”思想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愈来愈受到企业家的重视。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吸取古代中华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尤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治国思想对如今的企业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企业文化核心在“正己”。孔子讲治国,他的着眼点也不在管而在教。为政的核心是“正”;“正名”和“正人”,核心是“正人”;“正己正人”,核心是“正己”。所谓企业家要“正己”,就是要把孔子儒家关于做人的道理用于自身,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待人处事,包括经商和办企业。现在人们常常谈论“儒商”。企业家“正己”,也可以说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儒商。儒商的特质,不在于它有什么特殊的管理方法,而在于他居家、待人、做事,以至经商、办企业,都遵循儒家的为人之道。最重要的一点是认同孔子儒家以天下为己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信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孔子为政思想的最大特点,也是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不是把人仅仅看成对象,而是把人的成长当作主要目标;他立志于“安人”、“安百姓”,追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为政的全部主张都是围绕着提高人的素质和使人们有安定和谐的生活。这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所有管理思想的,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孔子管理思想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就要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只以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和赢利为目标,而且把人的成长也列入管理的目标。包括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包括其思想道德品格的提高和业务、技术知识、能力的提高。

  将法、德、礼三者相结合。企业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上,学习和继承孔子思想的精华,要重视德和礼的作用。孔子关于“免而无耻”和“有耻且格”的思想,准确反映了法和德的不同特点和功能,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法的制裁使人不敢做坏事,道德教育则使人自觉不愿做坏事,而礼则指明了在法与德的基础之上更要重视个人修养与做事风格。法不能自行,必须与道德与素养相配合。

  现代企业文化影响、渗透到企业的一切方面和从老板到员工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待人处事中,表现为企业和人们的精神风貌;进而还会扩散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家庭成员,以至社会。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构成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反过来又对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面貌发生影响。一个好的企业,不仅是为社会提供良好产品和服务的基地,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完)

  文 王运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