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落谷稻的形成原因及防除技术

  •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 关键字:落谷稻,播种,土壤
  • 发布时间:2015-10-10 10:39

  [摘要]近年来,在什邡水稻生产区,每年的7—8月份,有不少农户投诉所种植的水稻田间出现许多杂株,怀疑是种子质量问题。笔者在参与种子管理部门对田间调查中发现,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品种上都有类似非种子质量问题的田间杂株表现。这种现象,困扰着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和广大种田农户。为此,笔者对此现象进行了大量调查、走访和研究。

  [关键词]落谷稻 形成原因 防除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9-0163-01

  近年来,随着水稻机收面积不断扩大,旱育秧技术、稻草还田技术、免耕技术的广泛应用,稻田的落谷现象相当普遍,这种现象在不同年份、不同品种间有差异,即使区域内的同一品种也存在很大差异。田间落谷稻现象在一些区域的田间表现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一般田块减产5%-10%,严重的减产50%以上,水稻米质要降1级,已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严重障碍。由于田间落谷稻的形态、生育特性与栽培稻相似,生产中常被农户误认为是种子质量问题,争议年年发生。因此,正确认识田间落谷稻的发生规律,切实搞好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控制自生稻,对稳定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1 田间落谷稻的形成原因

  1.1 水稻机收增大了田间落谷基数

  一般较大型的普通收割机,田间的落谷每亩要达到40公斤左右,一般的小型收割机,田间一般每亩在20公斤左右,这些落谷中的一部分经机械重压和人工踏入土中,在缺氧条件下自然休眠,来年条件许可自然萌发。据试验,落在田间表层到20厘米深土壤中的落谷下年发芽率仍可达65.8%-66.3%。

  1.2 旱育秧技术的简化

  有的农民播种时只浅浅的用锄翻整秧母地的表土,根本没有深翻就播种了当年所购的种子,在肥水和有氧的作用下,随着温度上升,落地谷和播种后的种子同时萌芽,成为备栽的秧苗。一旦农民朋友把水稻旱育秧苗床地选在机收田块、或稻草覆盖田块、或免耕田块,上季的田间落谷秧苗与正常播种秧苗一并生长,移栽时一并栽入大田,直至水稻分蘖后期或扬花灌浆期,田间落谷稻的典型特征才会表现出来。

  1.3 其他途径带入形成落谷稻

  免耕和稻草覆盖增加了未脱粒谷在稻田中存在的可能,良种夹带二代杂交稻种子一并播种,外来机械带入及鸟雀携带等。

  2 田间落谷稻的表现特征

  田间落谷稻又俗称“自生稻”、“还魂稻”。在水稻正常生产季节的田间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

  2.1 由水稻苗床地移栽到大田的落谷稻类型

  这类型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影响较大,很容易被认为是水稻种子有质量问题。其表现特征为:

  2.1.1 根系:落谷稻3叶期前根系发达,有明显的地下茎,地下茎一般下扎3-5厘米,而正常栽培稻的根系较浅,无地下茎。

  2.1.2 株型:落谷稻株型高矮不一致,高的比正常栽培稻高10-13厘米,矮的比正常栽培稻矮8-10厘米。落谷稻在抽穗前的株高多数比栽培稻高,特别是在刚抽穗时,与栽培稻的株高差异最大。落谷稻有的株型松散多分蘖,有的株型适中。

  2.1.3 叶型:落谷稻苗期叶形细长,叶色较淡似籼稻,部分稻株叶鞘紫色似杂交籼稻,拔节后叶片细长披垂,有明显的籼稻特征,苗期叶片生长速度比栽培稻快,株型松散多蘖。

  2.1.4 穗型:一般有类似籼稻的特征。籽粒排列稀疏,结实率中等或偏低,千粒重较低。

  2.1.5 生育期:成熟期不一致。由于二代种产生分离现象,形成了同一作株表现为成熟较早或特迟或不育。一般情况下,落谷稻的抽穗比同田的栽培稻早7-15天,稻粒成熟比同田栽培稻早10-20天。

  2.2 水稻本田中的落谷稻类型

  这一类型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不大,很容易识别。其主要表现特征为:

  2.2.1 稻苗长势弱,一般为单株独苗,主要生长在窝行距之间。

  2.2.2 本田中生起来的落田谷由于较栽入的秧苗迟30-40天,基本无分蘖,抽出的穗子较小。

  3 田间落谷稻的防除措施

  3.1 精细做好水稻苗床地

  这是有效减少田间落谷稻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抓好几个环节,第一、苗床选择。苗床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管理方便、排灌条件好的旱地,最好是蔬菜地。第二、苗床清理。若选择上年水稻田做苗床地,就需要在确定苗床后(一般苗床宽为1.4-1.5米),将苗床上的表土取走7-8厘米深,作为走道,再把苗床上的土整细、整平。第三、苗床消毒。育秧苗床在播种前要进行土壤处理,每平方米秧地用70%敌克松2.5g加水2公斤均匀喷施或用细泥沙拌匀后均匀撒施消毒杀菌。第四、苗床浇水。苗床底水要一次浇透,使苗床土层呈饱和水状态、苗床表面无明水为度。

  3.2 深耕深翻

  最好2--3年深耕翻一次,耕深在10厘米以上,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田间落谷的发生和危害。

  3.3 人工拔除

  在正常栽培的水稻拔节、抽穗前,这些田间落谷在田间通常株高较高,特别是在其刚开始抽穗时,在田间很显眼,容易识别,便于拔除。一般情况下,大田内的田间落谷稻达到1%-2%的,不会影响大田产量,农户可以不管;超出2%指标的,农户可利用田间生产管理作业时即对所属田块内的田间落谷稻进行人工拔除,以免危害正常稻的生长而造成不必要的产量损失。

  3.4 轮作换茬

  特别是一些田块的田间落谷现象严重,可改种玉米、大豆等作物轮作换茬,一般经过2-3年的轮作,基本可解决田间落谷的危害。

  3.5 辅以化学防除

  水稻移栽后7-10天用含乙草胺成分的移栽稻田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能抑制残留在田间的落谷稻种子萌发,迅速减轻落谷稻的危害。

  陈维礼 陈融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