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痛点”不时被吐槽
- 来源:农财宝典农场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产品,互联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4 14:12
为什么报道农产品行情、销售方面的新闻信息需要慎重?因为一方面“多头”缺位,农产品经不起“唱衰”;另方面,标准与品牌缺失,农产品证明不了“真身”,一竹篙打倒一船人,误伤了一大片的结果发生过不少。
农产品销售行情本来不是一个敏感词,但凡上市旺季,媒体该不该报,怎么去报,确实是个问题。记者被农民吐槽,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媒体吃力不讨好甚至帮倒忙的情况,出现过不少。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记者看到了某地农产品卖得不好,出现价格低迷的现象,于是他写出来见报了,稿子也上网了。没多久,有邻近产区的农民反弹了,他说:媒体唱衰了行情!下来我怎么可能卖得好?之前已经订好价的收购商,现在也反价了!甚至,被报道的地方也有种植户表示强烈不满。他说,别人的卖不出去,是因为品质不好,我出品的这么靓,怎么能与他们一样?!现在,外界都一致不看好了,统一压价了……等等。
记者对农民的反应始料未及,他觉得委屈,本来自己出于同情农民的好意,想呼吁多一些人来关注这里,来购买农产品,没想到竟然犯了众怒。
仔细检查,记者的稿件也没有明显硬伤,比如采写过程偏听偏信,以偏概全,信息源单一等等查证上的瑕疵。那么,为什么报道农产品价格、销售方面的新闻信息,需要如此慎重?原因还是归到农业的特性上来。
“多头”缺位,农产品经不起“唱衰”。可能所有行业都不乐意被唱衰,比如楼市。但凡有人出言说看空后市,接着总有一些吹鼓手为其挽回局面。所谓“唱衰”就像股市中的“空头”,农产品市场多空对决中的一方是农民,他们大多数仍然缺乏农产品定价谈判权,情况相当于“空头”缺乏“多头”的对冲,所以利空消息难以消化,这往往成为了收购商压价的筹码。如果农产品价格走弱,农民也只能被动接受,所以,农民对“唱空”行情特别敏感。
标准与品牌缺失,农产品证明不了“真身”。农产品这个与那个,品质差异很大,却没有办法准确描述,没有标准可以执行。同样是火龙果,品种、品质不同,口味差异很大,价格也不一样。优质产品因为普遍行情低迷而被平均价格拉低,它们遇到了不公平的市场待遇,好的品质混同于低的价格,劣币驱逐良币,生产者对此当然心生不忿,因此而迁怒于媒体报道亦事出有因。推行原产地认证、品牌打造,正是为了证明农产品“它就是它”,“这个就是这个”,不过,农产业升级提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负面效应的形成,另外一方面原因来自于受众。一般而言,人们对报道信息的接收都是粗略而笼统的,这很容易造成“误读”。当市场上形成了当季某种农产品普遍过剩的判断,那么,一竹篙打倒一船人,误伤了一大片的结果就可能发生。
但是,信息不对称对于产业链上的从业人员,并非都是坏事,有精明的人可以从中投机获利,比如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优质的农产品再以较高价格转手,他是博对了市场信息,在商业上无可厚非。不过,越是正常的规范的市场,信息越透明,竞争也更加公平。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在农产品市场并非全无形迹。曾经在销售旺季不止一次诡吊流传的“蕉癌”之说,行业内一直有人怀疑此事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有关。
农产品价格是农业的痛点,农民的痛点,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披露,有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