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咖啡:在迷惘中前行 在困境中复兴
- 来源:农财宝典农场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海南,咖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4 15:12
海南咖啡档案
分布:澄迈县福山镇、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隶属万宁市)。
种植规模:20万亩。
主要品种:罗布斯塔。
经营模式:种植、加工、旅游和教育培训相结合。
发展机遇: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市场和政策双方面支撑,未来几年种植面积会不断扩大。
市场优势:自然环境好,适合种植高品质咖啡。
海南省咖啡历史悠久,其种植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绪24年(1898年),是全国范围内种植咖啡最早的地区。
1935年,华侨陈显彰在澄迈县福山镇成立了“福民垦殖公司”,开始大面积种植咖啡树和从事商业性生产。
1942年,福山咖啡树进入盛产期,产品供不应求,远销港澳和内陆,以福山咖啡为代表的海南咖啡逐渐享誉全国。
1952年,新中国第一家咖啡专营厂商兴隆咖啡成立于海南万宁县兴隆镇的华侨农场,它当时的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整个海南咖啡产业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由于外来咖啡的冲击和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兴起,海南咖啡树的种植面积锐减,最少时仅剩3000亩左右,年产只有100多吨。
近年来,随着国内人们消费水平的升高,咖啡的终端消费市场向好,特别是不少年轻人,对咖啡更是情有独钟。
面对咖啡行业的升温,海南各界,从政府到协会,再到咖啡企业,都开始采取措施,恢复咖啡产业,努力为海南咖啡带来应有的且遗失已久的价值。
种植面积大幅减少 于迷惘中寻找方向
海南咖啡虽久负盛名,但这些年来的发展却一直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以种植环节为例,近几年来,种植1亩咖啡的纯收入不到500元,还不到香蕉、槟榔和冬季瓜菜等经作年收益的1/10,导致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断下降。
据了解,1988年海南咖啡种植面积达23万亩,但由于自然灾害和受到国际市场冲击的影响,咖啡树种植面积不断缩减:1990年的14万亩、1992年的6万亩,1998年的1万亩,最低一度减至2009年的3000亩左右,产业日渐式微。
目前,海南咖啡树的种植主要集中在福山和兴隆。2009年以来,琼中和白沙(种植面积均在500亩左右)等地开始发展咖啡产业,鼓励农民扩大种植,但目前投产面积有限,主产区仍在福山和兴隆两地。
虽然近年兴隆、福山、琼中和白沙等地的咖啡种植面积都有所增加,但咖啡豆的产出远远无法满足海南本地市场的需求。
此外,咖啡干豆的产量也远低于鲜果产量。一般来讲,咖啡树的培育,需要三年挂果、五年盛产。一亩盛产期的咖啡树,能结出咖啡鲜果50公斤左右,而想要制成1公斤的咖啡干豆,则需4.5-5公斤的咖啡鲜果,经采摘、晾晒和脱皮烘焙等流程。
以福山镇为例,福山咖啡的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10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亩。但由于很多咖啡树未进入盛产期,投产面积有限,所以目前福山咖啡干豆的生产量只有100多吨,根本无法满足当地几家咖啡加工和经营企业1000吨的需求量。
目前,海南咖啡产业经过地方政府近年来的扶持,开始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现在海南咖啡树种植面积约6000亩,但挂果面积却只有3000亩左右,年产量仅200多吨。
产业链脱节 品牌化程度低 复兴之路 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一般的咖啡店里,一杯普通咖啡价格往往在20元以上。研磨一杯200毫升的咖啡,所需要的咖啡豆在10克左右。若以每杯咖啡25元的价格计算,1公斤收购价为30元的咖啡干豆,在咖啡店能卖出2500元左右的价格,可见咖啡产业溢价竟达数十倍。
可为什么咖啡的附加值如此之高,海南的咖啡产业却在不断衰退?
海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副会长药少华对此表示,虽然全省每年咖啡干豆的产量最多只有200吨,但市场上打着“海南咖啡”品牌销售的却有6000吨之多,链条上的溢价,基本都被这些多出来的“海南咖啡”所攫取。
药少华说,这些所谓的“海南咖啡”,很多是用越南运来的原料加工的。越南的咖啡豆价格每公斤在15-20元,比海南的价格低了近一半。这些外来的原料和产品,给本地咖啡受到严重冲击。
“说到底,海南咖啡之所以弱势,品牌是硬伤。”药少华说,海南虽有“兴隆”、“福山”和“森谷”等10多个本土咖啡品牌,但由于品牌保护不足、营销手段落后,地方品牌一直未能走出海岛。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咖啡消费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海南的咖啡种植面积也在持续增长,已由最少的不到3000亩,增长到了如今的近6000亩,未来种植面积有望进一步上升。
当下,不论民间组织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致力于推动咖啡产业复兴。目前,海南的咖啡协会和民间咖啡组织建立了如福山咖啡职业培训学校和天涯咖啡学院等机构,来普及当地咖啡文化和培训咖啡磨制工艺。此外,省农业厅相关部门也在优化咖啡品种、扩大咖啡种植面积、推进产业标准化等方面开始新的探索和尝试。
海南省咖啡行业协会秘书长符长明:突显海南咖啡的历史文化之味
南农:在海南种植咖啡,有哪些优势劣势?
符长明:从自然条件来看,海南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与世界著名的蓝山咖啡产地牙买加非常相似,属于全球咖啡最佳种植区域内,非常适合种植高品质咖啡。
然而,由于海南的台风多、劳动力匮乏、种植面积有限和品牌保护弱等原因,使咖啡的种植风险大、成本高、溢价低、农户积极性弱,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南农:与云南咖啡的规模路线相比,海南咖啡要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符长明:2014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近150万亩,产量近9万吨,占全国咖啡产量的95%以上。而海南咖啡种植面积仅6000亩,产量不足300吨,无法与云南相比,且自产的咖啡本岛消费都不够,更不会走出口。
所以,海南咖啡要从质上突破,通过加工和精品路线,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整个行业的总产值。
南农:海南咖啡产业发展目前面临哪些问题?
符长明:海南咖啡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海南的咖啡品种比较老化。从第一株咖啡苗引入海南至今,虽已有近100年的历史,但由于品种长期不轮换,导致咖啡树苗及品种改良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不少地区品种严重老化,造成产量低下、品质差、易生病和田间管理成本高等问题。
第二,海南咖啡的种植技术落后。海南目前的主要咖啡品种是罗布斯塔,在其他一些国家,罗布斯塔每亩的科学种植株数约为200株,而海南农户每亩种植约100-120株,使得咖啡豆亩产量低下、成本居高不下。
第三,品牌化弱。目前海南咖啡品牌几乎都面临着生产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原料数量供应不足及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此外,海南咖啡品牌在内陆认知度不高,形成了岛内无人不知、岛外无人晓的尴尬境地。
南农:怎样提升海南咖啡的综合竞争力?
符长明:海南咖啡应更注重整个咖啡产业品牌的建设。如在咖啡历史、咖啡工艺和咖啡文化上下功夫,打造地理品牌,做强整条产业链。
《农财宝典》记者 赵禹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