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广东杨村华侨柑橘场(下称“杨村柑橘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蔡明段,亲身经历了与黄龙病的50年缠斗岁月。7月26日,在论坛现场,蔡明段分享了多年来与黄龙病抗争的“血与泪”的教训和经验。
杨村柑橘场于1951年建场,地处博罗县。1952年试种柑橘成功后,种植面积一度达3万亩,是我国最大的国营柑橘场。杨村柑橘场一直与黄龙病共存在,在“斗争”中发展,经受两次被黄龙病毁灭的惨痛。
三万亩柑橘场五十年“两起两落”
第一次失败源于对黄龙病认识不足。
回顾杨村柑橘场第一代柑橘成功种植,苗木来源清楚、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统一,及时防治柑橘病虫害。因此,1953-1973年全场柑橘园未发现柑橘木虱。
然而到了1978-1982年,5年内黄龙病摧毁种植28年的柑橘,共砍除结果树96万株,淘汰幼年柑树20多万株,面积约2.8万亩,几乎全场毁灭。
失败的原因有:一是对黄龙病的为害认识不足,也未认真重视;二是对柑橘木虱未有认识,对柑橘木虱传播黄龙病还未有了解;三是柑橘害虫的种群发生了变化,有机氯类农药禁止使用。
第二次失败源于经营体制改革,无法统一防治。杨村柑橘场在遭到黄龙病毁灭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重新种植第二代柑橘。
在1995-1999年,同样也是5年,全场共砍伐结果柑树189万株,淘汰幼年柑树22万株,总产量从1991年的5万吨降至1999年的0.95万吨。
1993-1995年,柑橘场经营体制改革,变为分散的“小农”经营,防控黄龙病行之有效的措施无法统一落实。许多种植户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该喷药防治木虱时不喷药或减少喷药次数,为了获取产量,只把黄龙病树病枝锯掉,不愿意将黄龙病树全株挖除。结果到了2000年底,全场仅存1990年前种植的柑橘树27.6万株。一个曾成功经营柑橘的大场,最后因经营管理体制改变而被黄龙病彻底毁灭,积累的有效防控黄龙病经验也未能坚持下来。
“五项措施,八个统一”
柑橘产业一直与黄龙病共存,但产业并未因黄龙病而消失。遏制黄龙病的发生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根据杨村柑橘场3万亩柑橘园防控的实践,可归纳为“八个统一”和“五项措施”。(前文已有提及)
保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在具体防控上执行“五项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控制黄龙病的发病率。其中,“统一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基础所在。“统一认识”能够帮助柑橘园做到:
一、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实行统一采购苗木、种植无病苗,实行产业化种植;
二、建设和落实柑橘无病毒繁育体系,统一繁殖无病苗木;
三、坚持彻底挖除黄龙病株,坚持每年“三检查,四挖除”;
四、及时、认真防治柑橘木虱。防治柑橘木虱,首先要掌握其发生规律,适期喷药防治;
五、对柑橘加强栽培管理,使柑橘树生长壮旺,生势均衡,每一次新芽能整齐抽出,能统一喷药防治柑橘木虱;
“五项措施”的落实和“八个统一”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不可彼此或缺。
本文根据原广东杨村华侨柑橘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蔡明段在“中国特色柑橘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