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暴跌依旧 熔断机制实施四日即暂停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熔断机制,A股
  • 发布时间:2016-01-12 09:14

  1月4日,2016年A股首个交易日,也是熔断机制正式实施的第一天,沪深300指数在午后连续达到下跌5%和7%的熔断阈值,A股遭遇新年“开门黑”。1月7日,A股开盘仅半个小时,沪深300指数暴跌7%,累计交易时间仅15分钟就提前收市。7日晚间,熔断机制被暂停。

  在4个交易日内两次触发二级熔断,导致指数熔断机制刚一实施便被暂停,不免令人唏嘘。在证券监管部门朝夕令改的背后,具有重大缺陷的交易机制为何匆匆出台,也值得反思。

  熔断制度迅速出台

  2015年9月6日,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要把稳定市场、修复市场和建设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股市涨跌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干预,但在股市发生剧烈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管,将及时果断采取多种措施稳定股市。”

  针对下一阶段证监会在维护股市稳定和改革发展方面的打算,上述负责人提出了诸多工作内容,其中一项是,“研究制定实施指数熔断机制方案。”

  2015年9月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发布征求意见的通知,拟在保留现有个股涨跌幅制度前提下,引入指数熔断机制。

  在经历不到3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后,2015年12月4日,经证监会批准,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了指数熔断相关规定,熔断基准指数为沪深300指数,采用5%、7%两档阈值,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具体来说,当沪深300指数涨跌幅度触发5%熔断阈值,暂停交易15分钟;尾盘(14:45至15:00期间)触发5%熔断阈值,以及全天任何时段触发7%熔断阈值的,暂停交易至收市。

  对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境内资本市场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投资者以中小散户为主,市场波动较大。在A股引入指数熔断机制,可以为市场在大幅波动时提供“冷静期”,有助于市场稳定,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从境外经验看,熔断机制的引入不是一步到位的理想化过程,也没有统一的做法,而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动态调整。”邓舸表示,美国市场在1987年发生股灾后引入了指数熔断机制,后续调整过熔断阈值、暂停交易时间,2010年发生“闪电崩盘”后又引入个股熔断机制。伦敦交易所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对个股熔断阈值进行评估和更新,如2015年1月富时100指数成份股的部分股票动态熔断阈值由前期的5%降为3%,静态熔断阈值则由10%降为8%。

  邓舸指出,“指数熔断机制对于我国市场是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和探索实践。目前的方案综合考虑了规则复杂度、可操作性、市场习惯和相关业务处理等因素,争取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

  4个交易日熔断两次

  然而,1月4日,被寄予厚望的指数熔断机制登陆A股首日便被触发,让人大感意外。

  数据显示,1月4日9点30分,上证指数开盘3536.59点,比上个交易日收盘价微跌2.59点。上午10点整,A股开始跳水,仅仅16分钟后,上证指数跌幅就已超过4%,随后继续下行。下午13点13分,沪深300指数跌幅达到5.05%,第一次触发熔断机制,个股全面暂停交易15分钟;13点28分恢复交易,股指加速跳水,13点34分又第二次触发熔断机制,两市暂停交易至收市。

  在业内看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市场供需平衡出现变化等因素是4日股市大跌的元凶。

  据了解,4日上午9点30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盘后,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大跌,较前一交易日贬值96个基点,报6.5032;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同样走低,6.5120的开盘价较前一交易日大跌了184个基点。

  当日9时45分,财新网、美国Markit公司联合公布称,中国2015年12月财新制造业PMI表现不及预期,仅为48.2,较11月回落0.4个百分点,连续10个月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

  对此,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人民币海外汇率再次大幅贬值,引发资本外逃担忧,从而导致股市有较大下跌压力。而12月财新PMI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低谷,情况不容乐观。这对于当日股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此外,部分人士认为,当时对资本市场造成较大影响的另一事件是:证监会此前针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监高人员的减持禁令于1月8日到期,A股市场可能迎来史上最猛烈减持潮。

  如果1月4日的暴跌还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因素,三天后A股的再次熔断就有些让人费解了。1月7日,A股早盘开盘12分钟,沪深300指数下挫5.38%,触发熔断,暂停交易15分钟;恢复交易后,仅仅两分钟又跌至7.21%,引发二次熔断,宣告休市。

  7日晚间,证监会以及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发布通知称,决定从1月8日起暂停实施熔断机制。重启时间并未明确。

  熔断机制作用受质疑

  股指暴跌在A股市场并不罕见,但熔断机制在亮相首日便遭遇“滑铁卢”,几乎未起到任何缓解作用,且在短短数日内连续触发,引发了市场的质疑。

  对此,邓舸称,“熔断机制不是市场大跌的主因,但从近两次实际熔断情况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熔断机制又有一定‘磁吸效应’,即在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提前交易,导致股指加速触碰熔断阈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权衡利弊,目前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因此,为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决定暂停熔断机制。”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确实加重了近几日的A股暴跌,而且A股熔断机制的设计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表示,目前5%的一级熔断阈值幅度较低,根据历史数据,几乎每25个交易日就有一个交易日波动幅度超过5%。而且,二级熔断阈值与一级熔断阈值设置差距过小,仅2个百分点,交易员在抢卖心理下,会形成踩踏,致使指数跌幅快速击穿7%的红线。

  记者注意到,目前2012年版美国熔断机制的基准指数为标普500,只有单项跌幅阈值,无涨幅阈值,但设置了7%/13%/20%三个等级。自该规则实施以来,美国尚未用到过熔断机制。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外,熔断机制是在实施T+0(即当天买入的股票可以当天卖出)并且没有涨跌停板的背景下设立的。但在国内,有T+1(即当天买进的股票要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和涨跌停板的交易限制,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熔断机制,有过多干预市场交易之嫌,同时也会限制股市的流动性。

  事实上,在此前的征求意见阶段,国内不少学者就对于熔断机制的作用表示过担忧。例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曾表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投资理性程度低,配套制度不完善是中国股市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熔断机制解决的是应急问题,但解决不了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当股民的预期不好,信心下降的时候,即使采取熔断机制也阻止不了股市下跌的趋势。”

  但这些意见显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015年12月4日,证监会曾表示,“这次发布的指数熔断相关规定,采纳了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各方反映最多的、关于熔断时间过长的意见,对方案作了相应调整;其他制度要点不变。对于三家交易所经认真研究后暂未吸收的意见,将在今后的制度完善过程中,结合熔断机制实际运行情况继续深入研究论证。”

  1月8日,在A股指数熔断机制暂停而限制减持新规出台后,A股出现反弹。其中,沪指上涨1.97%,报3186.41点;深成指涨1.2%,报10888.9点;沪深300指数涨2.04%,报3361.56点。

  本报记者 沈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