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会计”——浅议财务粉饰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财务报表,假账
  • 发布时间:2016-01-12 10:12

  @指尖上的会计:什么是“630项目”、“1231项目”?这是上市公司讳莫如深的事情,其实就是设法帮上市公司把会计报表做得好看些。上市公司需要什么,项目就运作什么。过程不复杂,所需无非是收入、利润与净现金流三样。只要目标明确,项目组都能合法结题。不知道这两类项目是否催生出一个新的“产业”。如果是,那十足是资本市场之悲。

  @指尖上的会计:怎么杜绝企业虚增收入?这需要在制定KPI时能让其他指标牵制收入指标。单一的收入指标做起假来很容易,但增加销售毛利率指标后,虚增收入就难多了,至少倒货贸易就没法做了;如果再加入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指标,提早确认收入就玩不转了;如果再对应收账款增长率加以考核,基本就可堵住虚增收入的漏洞。

  @指尖上的会计: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方式有很多,但为了隐秘,违法操纵盈余案例并不多见。我见过的手法有:第一,提早确认收入;第二,延后确认费用;第三,研发费用资本化;第四,做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第五,转圈做贸易撑收入;第六,自产自销、中间过桥,规避关联抵消;第七,洗大澡,一次亏够再反转利润;第八,进行重大资产处置。

  @指尖上的会计:地方政府可能更乐意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这么说是基于利益分析。上市公司财务粉饰多是夸大业绩,税务局因而可多征税,财政相应能增收,无疑,这有助于地方政府做政绩。要是做假账圈到钱了,上市公司接着会加大对当地的投资。从实证分析来看,出事的上市公司不少,但好像没一家是被驻地的政府机构搞下马的。

  @指尖上的会计:最疯狂的假账背后都有大利益。常见的大利益包括:引入风投、IPO、增发股票、老大升迁。这些情形不难理解。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那就是,有些集团绩效考核非常残酷,排名靠后的总经理就要下课。总经理们如不甘心就此出局,必定会挖空心思搞短期操作,但求保住位置于一时。若总部耳目不灵,可能会酿成灾难性的后果。

  @指尖上的会计:潜亏指什么?潜伏着的亏损。它如同卧底,却并非潜伏在利润表中,而是藏身于资产负债表内,具体表现为高估资产、低估负债。通常,卧底在组织内多少会留下蛛丝马迹,审计不难发现。但有一种高明的潜亏,只蛰伏,不起用,游离于组织之外,不到最后一刻,绝不现身。如果内部人不道破,高明的审计也未必能将其揪出。

  @指尖上的会计:盈余管理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四看”:一是做给税务局看,把该交的税控制在企业愿交的范围内;二是做给董事看,让董事觉得公司业绩稳定,经营班子可靠;三是做给股东或潜在股东看,让股东对公司充满信心,将来愿意继续给企业投资;四是做给银行看,让银行对企业产生雾里看花的幻觉,愿意给企业贷款。

  @指尖上的会计:上市公司虚假的财报是如何诞生的呢?首先,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因利益关系生出做假的冲动;其次,财务总监因害怕丢掉职位,加之心存侥幸,半推半就地答应想办法;再次,财务经理下属人员怕丢了饭碗,违心地配合做假账;最后,事务所审计因工作不到位,或睁只眼、闭只眼,或沆瀣一气,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指尖上的会计:财务合规性改造成了专业术语,这是可笑的,也是心酸的。可笑之处在于,财务本就应规范,要改造就等于承认以前在糊弄;心酸之处在于,财务合规性改造说穿了是花钱买规范。钱花在哪呢?有几个方面:①补税;②补员工社保和公积金。这么补下来,足可让自以为盈利不错的企业亏损。企业的尴尬就在这一点,不规范做不大,急于规范,就做死了。

  @指尖上的会计:会计做假的三个高峰:①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国企盛行承包制,不提折旧、不提减值、不结转成本是做假账的主流模式;②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上市公司很风光,为取悦股民,通过关联交易做大利润是做假账的主流模式;③近十年来,风投一路凯歌,IPO成为主要盈利模式,包装企业使之上市,是做假账的主流模式。

  @指尖上的会计:假账的存在源自四个方面:①老板的小家子气,这是小微企业做假账的主因,目的以偷税漏税为主;②创始人的贪婪,一切只为在资本市场捞笔大的;③职业经理人的傲慢,他们要应付考核,要获得奖金,难免会有意无意地把报表做得好看点;④会计人的有限理性,总觉得自己对准则的理解是对的,总以为自己能钻制度的空子。

  @指尖上的会计:投资者要警惕净利润为正、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为负、筹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为正的上市公司。利润往往是假象,现金流却会说真话。这三个搁一块,最靠谱的解释是,利润做出来了,但货款没有收回来,公司资金链紧张,于是靠借款度日。如果一个上市公司连续几年如此,基本是步入没落的征兆。一旦银行不再继续贷款,后果不堪设想。

  文 袁国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