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骗补”根源是行政干预市场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四川长虹,创维数码,财政补贴
- 发布时间:2016-01-12 09:17
2015年12月30日、31日,四川长虹、创维数码、TCL多媒体相继发布公告称,各公司将退回高效节能家电推广财政补贴资金。此次四川长虹涉及退回补贴金额高达5.33亿元,创维数码则为6656万元,TCL多媒体最高涉及8700万元。
而深康佳则早在2015年10月就曾公告称,将退回节能补贴资金8996万元,同时还无法收回账面应收国家节能补贴资金净额1.32亿元。目前,中国五大传统彩电巨头中,除海信外,都卷入了“退补”风波。
据了解,为拉动内需,2007年,我国政府开展了“家电下乡”活动,对彩电、冰箱、手机三类产品给予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直补;2009年,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并在当年安排20亿元的财政资金;2012年,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从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对空调、平板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五类符合节能标准的家电产品安排了265亿元财政补贴。
然而,巨额财政补贴成了被各方觊觎的“唐僧肉”。2013年6月,国家审计署公告称,经审计发现,包括长虹、格兰仕在内的8家家电企业通过“做假账”虚构销量等手段,骗取国家节能补贴总计9061.84万元。而这仅是家电企业骗补的冰山一角。
笔者认为,虽然家电补贴政策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是为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普惠消费者,但从实施效果来看,离当初的预期差距太大,可以说是行政干预市场的又一个失败案例。
从企业层面来说,财政补贴干扰了行业正常的市场竞争。部分家电企业可能会以政策为导向进行产品生产和市场布局,而丧失了核心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以及产业链拓展的动力,而一旦政策退出便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方向。而很多经营状况不佳的二三线品牌,也把补贴政策当成了“救命稻草”,借助“家电下乡”暂缓颓势。这极大地抑制了市场的优胜劣汰、资源整合功能,给家电行业的发展造成阻碍。
从消费者层面来说,财政补贴未必能带来实质性好处。一些企业会对中标产品先提价再给予补贴,如此一来,消费者不仅未得到任何实惠,反而多花了冤枉钱。而这些企业则是打着折价销售的招牌,实现产品销量、售价的双双提升。另外,由于政策透明度较低,一些企业还可以在产品资质上玩弄手段,使消费者在购买符合补贴标准的产品时未能享受到应有的优惠。
最后,从政府的角度,实施财政补贴成本过高,难于掌控。几十亿上百亿的补贴款要经由数十家生产企业到大量经销商,再到数千万消费者,环节众多,涉及面广,无论是补贴的发放统计,还是核查,都工程巨大。在此过程中,不仅企业骗补行为很难控制,统计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难以同时保障政府和企业的固有利益。
事实上,政府对于特定行业给予财政补贴,远不如进行减税。因为减税既不会扰乱行业的市场竞争,又能避免企业弄虚作假,最终也将给消费者带来实惠。今后,建议政府补贴政策不宜过多,而应尊重市场自身的规律。
文 栾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