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股份应该转板

  中国的创业板成立之初,类比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主要目的是为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公司提供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知识与资本的结合,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出口”,促进高科技投资的良性循环。

  时至今日,A股的创业板中市值排名第一的不是在任何高科技领域辛苦耕耘的创新型公司,而是一家周期性特别强的传统养殖企业——温氏股份(300498)。《股市动态分析》研究部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意图说明温氏股份不应该继续呆在创业板——如果市场有转板的制度的话,而应该在主板。

  一、温氏股份是典型的周期性传统公司

  2009年10月,A股正式设立创业板。当初设立创业板的初衷就是想对那些处于成长型的、创业期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平台,因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1条就已经点明其立法宗旨之一是“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

  虽然《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没有界定一个明确的范围,但证监会创业板发审部门负责人非正式表示过,2009年创业板将侧重两类企业,一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企业,以及其他领域中成长性特别突出的企业;二是在技术业务模式上创新比较强的企业、行业排名靠前、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企业。

  从温氏股份目前的主营业务来看,其主业是养猪和养鸡,是最传统的行业之一。众所周知,养猪业是一个具有超强周期的行业。过往的数据表明,每隔三四年,我国的生猪业都会出现一次周期性波动,在较短的时间内,肉价也会出现上下40%-80%的波动。温氏股份尽管以其“公司+专业户”的温氏模式冠绝养猪业,抗风险能力较强,但其业绩也无可避免地受行业周期影响。

  一个经营着传统养猪业的公司,硬生生挤进为高科技高成长创新型行业公司提供融资渠道的创业板,并已坐上总市值头把交椅,怎么看都显得格格不入。

  二、温氏股份拉低了整个创业板的估值

  温氏股份作为创业板市值最大的公司,创业板指第一权重股(首发股份解禁后取代乐视成为第一大权重股),对创业板指有巨大的影响。如表一所示,去年前三季度,温氏股份的营收占整体创业板的营收接近10%,而利润占比则将近20%。同时温氏营收增长率略高于创业板整体增长率,利润增速则将创业板甩出一大截,ROE更是有天壤之别。估值方面,截至2017年1月6日,创业板整体PE(TTM)为78倍,温氏股份为13倍。粗略估算,剔除温氏股份,创业板整体PE(TTM)将从78倍上升至92倍。

  可以明显看出,没有温氏股份的创业板将会是一个不一样的创业板,除了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外,温氏股份明显拉升了创业板营收的利润增长速度,拉低了创业板的市盈率,并拖慢了指数的波动速度,而这些影响将使投资者对整个创业板的行情做出误判。读者可能会反驳,按照这个道理上证指数也应该剔除工商银行、中国石油、建设银行等巨型权重股,然而正如第一部分已经阐述,创业板代表的是高科技成长性创新板块,而主板并没有这个目的。在主板,周期性公司占据很大比重完全合理,也不会给投资者带来误判。

  温氏股份上市方式剑走偏锋

  和一般创业板上市公司不同,温氏股份在2015年是通过吸收换股合并旗下子公司大华农实现整体上市的。创业板设立之初监管层已经明确创业板不允许借壳,温氏在吸收合并大华农之后实际控制人虽未变更,但温氏股份这样的上市方式在本刊看来仍旧过于讨巧。而上文已经提到,创业板乃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而设立,温氏股份2015年11月2日挂牌上市时按照发行价16.15元/股计算即已超过600亿,更遑论上市首日投资者疯炒至2000亿左右,市值排在前面的均是大盘蓝筹股。

  在此不是要说明创业板容不下一家大市值公司,恰恰相反,通过创业板的融资渠道,能够真正地去推动上市公司的发展,成长为相关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那正是监管层与投资者希望看到的。对标纳斯达克市场,自1971年成立以来,通过完整严格的监管机制,便利的上市退市制度,不断地吐故纳新,成就了许许多多伟大的企业,如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其中苹果更是已经成长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温氏股份作为一家1983年创立至今30余年的公司,上市时市值已经很大,而其行业具有周期特性,如何能以此种方式登录创业板?

  总结来说,温氏股份对于现在的创业板,其行业属性与创业板的设置目的不符,对于创业板估值各方面影响太大会对投资者造成误判,同时其体量更应该上市主板,故而本刊认为,温氏股份不应该在创业板挂牌上市。如若温氏股份当真能够转板,整个深圳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里,仅万科(市值2217亿元,2017年1月6日收盘价)与美的(市值1888亿元)总市值排在温氏之前,亦是响当当巨无霸的存在。

  《股市动态分析》研究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