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能Hold住万家文化吗?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万家文化,赵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2-08 11:18
11日晚,万家文化(600576)的问询函又刷屏了。笔者浓缩其精华,就七个字:“有钱、没料、无绯闻”。在现如今的A股环境之下,小燕子,能hold得住万家文化吗?
以小搏大收购万家文化
来看看最新的万家文化。
万家文化在2016年12月26日公告称,公司大股东万家集团与龙薇传媒签股份转让协议,以30.6亿元的转让价款,将其持有的1.85亿股股份转让给龙薇传媒,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9.135%。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赵薇。
1月11日晚间,万家文化回应上交所问询,主要澄清了赵薇此次入主万家文化与“阿里系”无关。这个就看读者怎么理解了。龙薇传媒针对收购资金来源的问询回应称,此次公司收购所需资金约30.6亿元,全部为自筹资金。
其中,股东自有资金借款6000万元,未收取利息等资金成本;第三方自有资金借款15亿元,筹资成本为年化利率10%;拟向金融机构股票质押融资约15亿元,目前正在金融机构审批流程中,融资年利率遵守市场化原则,预计6%左右。
这意味着,赵薇用了50倍杠杆,以6000万的资金,撬动了30亿元,进而撬动了万家文化116亿元的市值。这种以小博大的杠杆玩法,笔者可谓常见,内嵌好几层杠杆的夹层基金也屡见不鲜。所以这次赵薇的收购,业内也见惯不怪。不能因为戴了个明星光环,就给好评。
这就好比去年双11大抢购,笔者虽然没钱,但是想要的东西太多,幸亏有信用卡、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裸条诸如此类,终于满足了购物欲。购物很简单,难的是后面怎么还钱?
面临两个问题
所以说,赵薇和所有的受让者,都面临两个问题:一,怎么还钱;二,怎么玩转上市公司。
机会总是给少数人准备的,笔者看到,前些年,就有人陆陆续续在收控股权,有的玩得风生水起,有的一潭死水。总的来说,这些人是赚到了的,因为有独到的眼光,发现了一门好生意。然而到如今,不管有钱没钱,大家一哄而上,仿佛这是通往极乐世界的门票,再不抢家上市公司,未来全被瓜分完了,自己只好站在一边眼馋。
这种情况下,很难说他们经过了深思熟虑,更没有了一定赚钱的必然逻辑。仿佛是源于一种恐慌心理,跟抢盐、抢车、抢房是同一个性质。拿下一家上市公司,威风八面,接下来怎么处理?
笔者随便看看,大半受让方都不是实业出身,有名有姓的企业家更是罕见。当然有个“柳传志”,他们买下了万福生科。以前那种重振主业、整合产业链的做法,越来越少,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提升,着实有限。
现在的接盘者,多是资本玩家。天下风云出我辈,他们的想法很刁钻,物尽其用:
收购控股权,尽量使用杠杆,自己掏几百几千万(说不定还是借的,当然也有不少人其实是马甲),然后通过几层杠杆,揽下控股权。然后反手质押控股权,套现,偿还贷款。之前呢,还提前埋伏一点筹码,赚一把零花钱。
收购控股权多简单啊,都不需要证监会审核,充其量交易所问询一下,也就放行了。按照笔者的理解,时间短、见效快、收益高,比起那些涨停板敢死队,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拿下控股权,那接下来怎么把玩?正常想法就是注入优质资产咯。何谓优质资产?这个不大好预判,反正到时流行啥概念,市场热衷于炒啥,啥就是优质资产。到时收购一两个,股价蹭蹭涨。
三年期一过,自己就能高位套现,胜利大逃亡了。这还不说中间自己还能做庄什么的,玩弄K线于股掌间,反正好玩得很,横竖都赚钱。是的,生活就是如此美好。笔者也不得不承认,上面这个逻辑是没问题的。弱肉强食,强者恒强。
受让控股权如此风行,形成群起效仿的热潮。有人怀疑,中间存在猫腻,搞了个抽屉协议,实际上并没有掏那么多钱,而是合伙起来骗散户。
笔者觉得,上述质疑应该不会大规模存在,因为现在人人都在要股权,门口排起了长队,完全是卖方市场,老板们不可能有耐心和兴趣跟你联合做局,更愿意溢价套现。真可谓是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两者擦肩而过,互道一声。
诸君莫作等闲看
那么,受让方要赚钱,只能靠未来的运作了。但是,资本运作,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上市公司、资产方、中介机构、投资机构、投资者关系、宣传报道……任何一方出现纰漏,都有可能黄掉。君不见,这么多公司搞收购的,真正成功的屈指可数。还有不少人,上下折腾,满头大汗,就是出不来,徒增笑尔。
未来,资本运作赚钱也将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监管越来越严,运作越来越难。从去年监管的变化就可以感受到,所有的重大事项都会问询,多则3遍,不少公司问着问着就黄了,还一些公司在死扛,大半年了都不能复牌,杠上了。笔者认为,从现在的监管态度来看,不反对并购重组,但反对追热点、搞股价,搞个虚假重组骗钱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那么,未来搞个小收购吧,对业绩没啥增厚,停牌几个月说不定股价还跌了,一堆烂事。搞个大重组呢?心愿是美好的,但您拿下控股权时,估值就是60-100亿,这么几年下来,本金利息什么的,总要赚点钱吧,那么打算以什么估值卖出去?150亿?200亿?请问这个估值谁愿意要?
有人说,360呗,那么大的盘子,正好要找个大市值公司借壳。
笔者想啊,您倒是数数,有几个360这种体量的公司,够大家分的么?万达跟绵石投资接触时,绵石的市值是多少?看来大家钟情的还是小市值哦。
第二,未来市场生态发生了变化。现在IPO发行的速度,已经看不到尽头。领导有领导的考虑,但事实上,市场的承接力越来越弱,迟早会有接不住的一天。创业板已经在杀跌,这些主营疲敝、估值高企的壳公司,有什么理由高高在上?何况加快退市政策,已经成为共识。
股市是最现实的地方,不相信明星,也不相信眼泪,该跌照样跌。笔者琢磨,到时候,多想想股权质押的预警线,想想怎么还贷款吧。这就跟年底的债市一样,债市走牛,加上层层杠杆,造就了多少债神。结果年底一杀跌,多少人被打回原形,多少机构开始扯皮?
类似的事情,会不会还在股市发生?肯定的。到时候怎么办?说实话,笔者看不出这跟去年高位抢房子有什么区别。(作者ID:浙江资本圈)
雪球财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