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债的诱惑

  前不久的一天,我把朋友的车开到4S店保养。等候期间顺便看看大厅里展示的新车。转了一圈,在一款大型越野车跟前驻足。正在端详彪悍的车头和硕大的轮胎,想象着跋山涉水、驰骋荒原的景象,销售人员凑了过来。我不是什么有缝鸡蛋,也算不上招蜂引蝶的芬芳花蕊。在销售人员眼中,我的行为表现出的是大概率的买车冲动。我清晰地觉察到,她款款走近我的过程中,视觉系统精细地扫描着我的发型、腕表、衣着、鞋子,大脑迅速计算着我的收入水平。寒暄了两句,销售员就热情推荐了另一款正在“做活动”的“高性价比产品”。“机会非常难得。就是那台车……您肯定满意。”顺着她优雅的手势,我看到展厅远处角落里一部个头很小的两厢车,车顶硕大的牌子标着优惠价--49888元。我顿时后悔自己穿了一件参加公益活动时获赠的文化衫,戴着60元的卡西欧电子表,手里拎着一个超市塑料袋,里面是朋友的汽车手续和平时上课用的旧水壶……说真的,感兴趣的这部大型越野车远远超出了我的消费能力,但如果我当时穿的T恤是自己那件Arc’teryx、脚上是工作时穿的Clark休闲鞋,戴着超大表盘的Luminox或佳明运动表,好歹不会被引向那部小菜车。所以嘛,一个人的很多日常行为都是表达方式,特定场合、特定目的,要用相应的穿戴来“说话”。盯着新车看,是告诉人家我对这商品感兴趣,但是这身穿戴又在说:适合我的是另一部车。

  出于某种虚荣心,我说自己今天是来保养车的不是来买车的,还貌似无意实则故意地提到了车子的型号。业内人士当然知道正在保养的这部旧车比49888元那款新车要高一个级别。如此一来,一个初级微型家用车目标客户顺利转换为一个有着换车意向、消费能力较强的目标客户。销售员就开始热心讲解这款越野车的亮点。嗯……嗯……蛮好……是蛮牛的……我客气地回应着销售员的介绍。这种客气显然误导了销售员,她满怀深情地问我:“您打算今天就订车吗?”此前我总是频频点头,此刻要是以品质不高的理由拒绝的话,实在不合逻辑。我只能说:“价格还是高了些。”目标客户的这种顾虑,显然对应着营销培训手册上面的一种标准答案。销售员没有任何停顿,就耐心讲解了一套价格理论,基本意思是一分钱一分货;再进一步,这价格意味着档次!便宜的价格会折损您的身份!我无言以对。唉,虚荣害死人,何必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有钱人呢?我坦率地告诉销售员:我只是一个教书做研究的,这车实在买不起。销售员以同样的微笑、同样的流畅节奏为我提供了更为贴心的一套方案:我们帮您办理贷款,可以分期付款。她的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跳跃,即刻显示出不同首付额度所对应的利率和每月最低还款数额。“放心吧,您有稳定工作,只要提供收入证明,贷款很容易办下来。以房产抵押的话也非常方便。”我此时也意识到,原本高不可攀、只能过过眼瘾的大型越野车,只要填写表格、提供几个证明材料、签字画押之后就能开回家。

  真的这么容易?太容易的事情,我总会换个角度作分析。我想到了与高校紧密关联的网络“校园贷”。全国范围内,因“校园贷”陷入困境的大学生为数不少,甚至出现了女生以自己尊严和隐私作为抵押的高利息“裸贷”现象。再想想看,我自己实际上也开始了各种贷款,比如京东“白条”、淘宝“花呗”、微信分期支付,还有各类银行卡的透支……没钱的时候也能把想买的东西买回来!这是好事,但是太好了就很可怕。我非常明确地谢绝了销售员的好意。

  借助金融服务提升生活品质当然是先进的消费观,但是我总忘不掉父母唠叨了几十年的“量入为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提前享受、超水平享受当然是美事;但是从商家的角度来看,却是提前得到了我的未来辛劳;银行家也借机强迫我为他们创造价值。不切实际的消费,是银行卡的透支,更是对自己未来的透支,对自由的透支。我们不得不把自己缠绕在现代金融系统的大网中,但是我不想被捆缚得太紧。有人说,“欠债的都是爷”,而我呢……还是选择“无债一身轻”吧。

  文/杨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