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版的“智能特斯拉”?
- 来源:市场周刊•汽车公社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7-26 15:15
“研究人工智能,就是召唤魔鬼。”埃隆·马斯克一面暗示着魔鬼的存在,却又抑制不住召唤魔鬼的冲动,手中的特斯拉就有着鲜明的人工智能色彩。
“在未来20年,驾驶人员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所颠覆。”生活中低调甚至有些害羞的硅谷名人、特斯拉执行总裁埃隆·马斯克一旦涉及到人工智能的问题,却大胆猜测:“人工智能有望在2030至2040年间取代人类工作。”
似乎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埃隆·马斯克早在2004年就控制了特斯拉--一个出生就带着智能化光环的公司来实现自己的愿景。
广泛流传的无人驾驶视频、OTO空中升级系统以及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这些都成为了特斯拉智能化进程里的一个个属性,在商业领域成功塑造了一个“智能特斯拉”的形象,而近期特斯拉的国产风波,更是激起了中国市场的瞩目。
但在国内车企中,尽管早在2011年红旗就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试验,但至今,在人工智能方向的突破上,中国都没能打造出一个本土“智能特斯拉”的雏形,当特斯拉带着智能化光环加速来到中国市场的时候,又会有谁真正能与它在智能化运用上一较高下呢?
特斯拉“召唤魔鬼”
“研究人工智能,就是召唤魔鬼。”埃隆·马斯克一面暗示着魔鬼的存在,却又抑制不住召唤魔鬼的冲动,手中的特斯拉就有着鲜明的人工智能色彩。
其实,自特斯拉Model S诞生以来,其商业模式、电动车战略甚至是埃隆·马斯克本人就从未脱离舆论的旋涡,而智能化也是其一直以来的标签。
从最早的特斯拉Model S搭载的OTO空中升级系统,能够像智能手机一样进行系统更新,确保汽车智能化的运用与升级;到特斯拉推出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实现了辅助转向、侧撞预防等达到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发布了汽车自动化Level 2水准的功能,特斯拉在智能化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无人驾驶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虽然与谷歌以及福特在无人驾驶上的突破相比,特斯拉在智能化应用上显得底蕴有些不足,甚至还遭遇了无人驾驶的车祸问题,但伴随着无人驾驶视频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特斯拉却将智能化完美地嵌入其商业模式,成为其一个商业属性。
而在近期,埃隆·马斯克更是走向前台为特斯拉的智能化代言,甚至表示:“特斯拉打算在3年内推出能够完全自主行驶的电动车。”这更是要坐实了“智能特斯拉”商业名头。
与特斯拉在智能化受益匪浅相比,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中国汽车在智能化方向上的发展却迟迟没有突破,就连标签的水准都有待考核。
早在1987年,国防科技大学就制造出了无人驾驶小车;在2011年,红旗HQ3无人车还完成了从长沙到武汉的高速公路全程无人驾驶实验,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长安的那次2000公里的跋涉。
2016年4月份,三辆银色的长安无人驾驶汽车,在10辆有人驾驶车辆的护航下开启了无人驾驶实际道路测试,从重庆长安研究总院正式出发,途径西安、郑州,并最终到达北京,全程超过2000公里,赢得了众多关注,但除了引起市场关注,其在后续的商业化运作却远不如特斯拉。
所以即使早早投入,中国本土市场也未诞生一个能够将智能化融入到现代商业游戏中,让智能化成为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的商业属性,像特斯拉一样带来真正的商业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要追问的是,为何本土的“智能化特斯拉”在全球第一的中国市场难寻踪迹?它离中国到底还有多远?这样的思考在人工智能愈演愈烈显得尤为重要。
谁能争锋?
实际上,整个人工智能真正走入中国是最近两年的事。
2016年,谷歌的阿尔法狗以4比1战胜了韩国顶级棋手李世石,人工智能的概念第一次在中国市场引起广泛关注;近日,随着柯洁完败给第二代阿尔法狗,人工智能热潮在中国进一步发酵。汽车行业也意识到,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智能化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吸引了更多的车企以及“门外汉”的加入。
目前,除了长安以外,包括上汽、吉利等也都推出了自动驾驶发展计划,而百度、乐视以及蔚来也都虎视眈眈。据悉,奇瑞与百度合作的无人驾驶车已经在试运行阶段,蔚来则已经联手大陆,研发无线充电与无人驾驶技术。
可以说,在无人驾驶这个人工智能最先渗透的领域中,中国车企似乎进入了百花齐放的状态。但即使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是,这些或处于试验阶段或处于规划阶段,离特斯拉智能化的商业属性还是存在着距离,尤其是离特斯拉视频中描绘的智能化场景还很遥远,最重要原因就是技术难题、成本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在近日举行的重庆车展上,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安铁成表示,目前国内自主车企对ADAS、无人驾驶技术积累不足、研究不深,很多方面还处于空白。实际上,就连目前领先的长安也只能实现全速自适应巡航、紧急刹车、车道保持等,处于Level 1到Level 2的水平,而且据披露,长安整套无人驾驶花费了近三千万,其背后的供应商仍为欧美国家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而特斯拉不仅自己是一家以技术研发为基础的科技公司,其背靠硅谷以及整个美国强大汽车工业、人工智能技术更是让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技术上的优势背后是工业发展思路的不同。
“比较当下中美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美国始终以技术创新研究为根基,中国则侧重技术的商业应用。”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胡舒立表示,不同的出发点导致中国始终以商业化为最终目标,对技术的基础研究始终有所欠缺,也造成了产业的差距,“过往30余年,中国在承接国际中低端产业转移过程中,已经习惯了模仿。”
而且在中国市场上,对于创新技术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并不健全,这严重削弱了科技创新的动能,更是阻碍了技术创新的进程。
“以信息化与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席卷而来,汽车业的智能化也不可避免。”胡舒立看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汽车产业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正朝着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发展。
这意味着,中国自主车企想要打造一个“智能特斯拉”,除了必须拥有自己原创的理念、技术和产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科技,还需要催生更深层次的技术革命和体制变革。“面对未知的世界,科技创新需要体制创新作支撑,它同时也有望成为催化体制变革的强大力量。”胡舒立表示,体制改革才会真正颠覆工业发展的思路。
目前,这些方向与猜想都随着一波三折的特斯拉国产开始真正面临挑战。6月22日,特斯拉国产签约的消息甚嚣尘上,虽然至今没有得到最终证实,但是当特斯拉真正在华落地时,中国车企里谁又能在智能化方向上与其一较高下,真正将智能化打造成为商业化的一环呢?是传统车企上汽、吉利还是百度、乐视这样的新入门者?这值得期待。
文/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