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行离上市还有多远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6-29 10:27
  单凭资历而论,国家开发银行无疑是我国最“年轻”的大型商业银行。这家拥有15年历史的银行,半年前由我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转型为以中长期融资为主业的商业银行。在国开行华丽转身的背后,其经营现状和未来走势始终吸引着业界的目光。

  6月18日,国开行发布的经普华永道独立审计的2008年年报披露,该行的不良贷款率已从1997年底的42.7%下降到2008年底的0.96%,连续4年保持在1%以内。这样的业绩,与此前公布年报的多家上市银行相比亦毫不逊色。

  此前,国开行已获得中央汇金公司200亿美元注资,设立了股份公司,市场也一度流传国开行将上市的说法。2009年5月,国开行在一份针对所谓“开行投资基金”的公开声明中辟谣:该行目前尚无上市计划和具体时间表。

  顺势而为商业化

  6月18日发布的年报是国开行改制后发布的首份年报,但其2008年的业绩其实与改制没有太大关系,毕竟,2008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才正式成立。

  事实上,之前作为政策性银行,国开行的商业化道路早已启程。在成立之初,国开行被当作“拨款机器”,直到1998年3月,在人民银行副行长位置上任职多年的陈元,“空降”至国开行执掌帅印。

  国开行的各项改革,从陈元担任行长后不久,便紧锣密鼓地展开。按照“树立国家信用和市场业绩相统一”的办行宗旨,国开行开始主动面向市场防范和控制风险,先后进行了三次信贷体制改革。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国开行的资产质量明显好转。

  外界对国开行有一个称谓是“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据悉,自酝酿国开行改革之日起,业界就对其改制后的具体定位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国开行理应算是商业银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国开行以市场手段实现政府目标的开发性方法,是我国颇为稀缺和珍贵的金融资源,不能因商业化而否定开发性业务的客观存在和巨大需求,因此国开行改革应强调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属性。

  改革具体方向上的争议不绝,丝毫没有阻挡国开行市场化、国际化的脚步。从2001年开始,国开行把国外会计公司请来,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像审查上市公司一样审查全部财务报表。

  根据2008年年报,国开行与全球最盈利银行、中国最大商业银行工商银行相比,在不良贷款率方面,前者的0.96%低于后者的2.29%;在净利润总额方面,前者的208亿元虽不及后者的1104亿元,但前者350万元左右的人均净利润远高于后者3万元左右的人均净利润。另外,前者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都不及后者,但已符合监管层的要求。

  “非典型商行”的困惑

  国开行的业绩与其商业化道路是分不开的,可是,当国开行转制为商业银行之后,很多困惑摆在面前。这包括资金来源的困惑、贷款规模困惑,以及开发性业务与商业银行是否相悖的困惑等。

  “现在外界有一种说法,说我们是非典型商业银行。”国开行内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他提供的佐证是,国务院“扩内需”十条措施中第十条明确提出,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同时,银监会在国开行改制的批复中认定,国开行改制后的属性是商业银行;由此推论,改制后的国开行信贷规模也应不受限制。但事实上,国开行2009年的信贷规模依然处在金融监管部门的直接调控之中。

  国开行目前并不吸收公众储蓄存款,发债是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1998年9月,国开行在银行间市场率先进行市场化发债。此后不断创新债券品种,到2007年底累计发行各种债券4万亿元,成为仅次于财政部和央行的第三大债券发行体。

  在中央确定国开行商业化转型之前,各大机构购买国开行的金融债几乎没有风险,因其债券由国家信用担保。自从2008年12月16日股份公司挂牌以后,国开行的发债陷入停顿状态。时隔近半年,2009年5月,国开行改革过渡期债信获得银监会明确的书面说明。根据银监会的批复,国开行“在2010年末之前发行的人民币债券风险权重确定为0%,直至债券到期。”但2010年之后国开行发行的债券,银监会人士表示,“届时要根据市场原则确定”。

  由此引发的问题是,2010年之后国开行的资金来源怎么办?国开行可不可以改变以发债为筹资主渠道的局面?

  业内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如果让国开行跟其他商业银行一样铺网点,其结果有两种:一是在竞争中被边缘化,甚至消失;二是在竞争中被同质化,与工、农、中、建一样从事零售业务和公司短期融资业务,放弃中长期融资这个国开行的拳头产品。这样做其实是“强扭的瓜不甜”,国开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将没有任何优势。国家应审时度势,作出最优的选择。

  “如果将国开行转变为纯粹的商业银行,将使政策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留下一个很大的空白。”辽宁大学国际金融所白钦先教授称。

  上市还很遥远

  2008年12月16日,国开行股份公司挂牌当日,一位出席挂牌仪式的银行家在回答《投资者报》记者“国开行何时完成上市”问题时,答案是“还很遥远”。“国开行的资金问题是困扰开行上下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盈利模式就不清晰,资本市场很难接受。”这位银行家说。

  “理论上不排除国开行上市的可能。”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从盈利、股东回报来说,上市肯定会有所作为。目前,许多商业银行也都在准备上市,但上市后的国开行能否还保持独立的经营特色?这是有疑问的。毕竟上市之后有新的股东、投资人进来,任何上市公司都难免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国开行近两年在支持国有大型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上频出大手笔,贷款金额令业界咂舌。该行还有很多国际合作业务和投资项目,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密切关联。如果国开行上市了,这些信息都对外披露的话,恐怕会有一些问题。

  郭田勇认为,从短期来看,国开行上市弊大于利,暂不上市为好。对于国开行目前的商业银行属性与多年来探索的开发性金融方法之间是否矛盾的问题,他认为,这根本不是问题,就如同社会主义制度同样可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一样合理。但转型后的国开行要尽量避免银行功能上的同质化,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自己的中长期特色和开发性特色。国开行多年来充当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在以市场手段实现政府目标方面形成了成熟、有效的做法和机制,依然是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和金融调控的一个有力工具。

  “国开行的商业化,可以看作是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的一种手段。国开行转型后,该干的事还应跟以前一样,形成了一套更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后,在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如果国开行跟其他银行一样纯粹商业化并上市,那它将淹没在商业银行的汪洋大海之中,失去了个性,会有一种‘泯然众人矣’的遗憾。”郭田勇说。

  “我国不缺乏上市的商业银行,但缺少中长期投融资的金融机构,应保持我国银行体系的多样性,把所有的银行都上市就没有了多样性,关键是要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投融资的要求。”

  在许多问题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将国开行上市的问题暂时束之高阁,是无奈但或许也是最理性的选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