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基金业投资风向——访东吴基金公司总经理徐建平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基金业,投资风向,徐建平
  • 发布时间:2011-02-21 12:52
  1993年,在公务人员纷纷下海的浪潮中,在张家港市财政局任职的徐建平却选择进入刚刚起步的证券业。十年之后的2003年,已经是东吴证券副总裁的徐建平再次华丽转身,组建东吴基金。

  2004年9月,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徐建平也开启了他全新的征程。短短几年间,东吴基金在徐建平的带来下,业绩稳步提升。2010年,东吴基金的业绩更是赚足眼球,旗下积极偏股a基金整体上涨19.82%,在60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二位。其中设立满1年的5只偏股型基金涨幅都在15%以上,且同业排名前15%:由投资总监亲自管理的东吴动力、东吴积极进取策略业绩持续优异,全年净值分别增长23%、21.24%,同业排名前5%;东吴行业、东吴嘉禾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9.05%、17.88%,排名前10%;东吴新经济净值增长14.99%,超越同期上证指数29.0%。

  团队铸就业绩

  2010东吴基金业绩的突飞猛进在业内是有目共睹的,“有耕耘才会有所收获,有布局才会有格局,有思路才会有出路。这源于我们对投研的重视和我们投研团队的整体实力。”对于2010年异军突起的业绩,徐建平将其归功于投研核心人员的稳定。比如投资总监王炯和研究总监黎瑛,这两人从公司成立之初就一直坚守东吴。其中王炯倡导价值投资的投资风格更为外界所熟知。

  尊重个人风格,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这是徐建平一直追求的。投资出身的徐建平担任券商营业部老总时,自己曾经有过操盘经历,对投研所面临的压力,他感同身受。来到东吴基金,他一直致力于在东吴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能够给予投研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又能群策群力。

  他强调,人才和团队相辅相成,东吴的工作团队尊重人才,强调包容性,这是东吴基金人才流失少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原因,也是保证公司业绩一贯性的重要法宝。对于人才,徐建平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挑选标准,他坚持认为“除了能力之外,还要看他是否有团队意识,能否与团队其他人员形成合力”。

  “人才,哪怕是天才也有局限,都需要团队来支撑。大势判断再准,难道能把每个个股都挖掘出来?对某个行业熟悉,对所有的行业都熟悉?人的精力、能力都有局限。从公司经营角度看,如果过分依赖一个人,那万一有了变动,公司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徐建平这样告诉记者。

  徐建平一直强调投资和研究之间的“无缝链接”。公司成立之初,投资和研究是两个部门。后面为了交流方便,合并起来在一个团队里做,效果也不错。

  后来公司的产品多了,两个部门又分开。股票池由研究团队负责,选股由投资团队负责。尽管职能分开,投研的沟通和交流却并未因此阻断。他认为,做投资、研究都要独立思考,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如果谁说一句话,其他人都无原则地附和,这样的团队迟早会玩完。

  顺势而变

  变则通,通则久。东吴基金近几年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字——变。

  “基金行业发展终现瓶颈之困,曾经跑马圈地快速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行业内同质化竞争俞来俞明显,渠道压力不断增大,人才流失愈演愈烈,整个基金行业处于转型的重大历史关口。”这段话来自东吴基金的内部文件——《公司战略规划构想》。

  这份文件是2009年上半年徐建平发给东吴基金内部的,当时的市场刚刚经历一轮牛熊市的转换,在所有人都还惊魂未定的时候,徐建平早已经前瞻性的意识到,经济转型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基金行业也进入转型期。“整个市场、行业乃至我们公司面临的形势都非常复杂,但是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转型”。

  “公司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站在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高度,看到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以这样的大视野来指导投资,指导公司的转型发展”徐建平表示。

  在徐建平看来,东吴基金有了战略构想,即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打造东吴的投研品牌,而公司投研的核心战略构想正是以国家转型为契机,占据下一轮足以攻城拔寨的投资高地,进而引领基金行业的投资风向。正是这份文件做出了对基金行业发展前景的预判,以及东吴基金未来五年的应对之策。东吴基金的战略构想是有效果的。那时起,东吴重磅埋伏,旗下基金纷纷大笔建仓新兴产业和消费内需两大主流板块,东吴基金业绩也越来越好。

  对于东吴基金的未来,一切也都在计划之中,深谋远虑的徐建平在2009年制定战略规划时强调,东吴基金未来要从“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发挥自身优势,转向特色发展。

  “其实从前基金公司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规模大小,别的差异并不明显。业务的结构模式、路径都差不多。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要转变,要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新兴产业投资、成长型投资构建核心竞争力。”徐建平说道。

  于是,从2010年开始,东吴基金全面改革,公司将新兴产业投资提升到公司发展的战略层面,从产品设计、资源配置、投资研究和团队建设等各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期望将新兴产业投资打造成东吴基金的投研品牌。

  在投资研究方面,东吴不断充实人员配备,侧重加强新兴产业投资方面的人才配备和培养。经过大半年融合,公司研究部成立了“新消费”、“新技术及应用”和“新能源”三个新兴产业方面研究小组,完成了对对应公司的梳理并展开调研,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为东吴基金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在产品线上,东吴基金变得特色鲜明起来,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业绩口碑有所积淀,而被动投资和固定收益,东吴基金也在完善当中。

  业内人士感慨,虽然2010年东吴旗下基金投资大方向是趋同的,多只基金业绩排名前矛,但是各个基金经理选股明显有所差别,重仓股重合度并不高。

  “这一点是我们很自豪的地方”徐建平笑道,“公司一直在加强决策管理和风险控制,尤其是在注重投资决策委员会的集体决策的同时,鼓励发挥基金经理的个性和风格,这种现象体现出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个人投资风格和专业投资判断能力,不搞平庸化。”

  “吴文化”的传承

  徐建平在筹建东吴基金的过程中,就对公司的战略和文化做了深入的思考。徐建平也致力于将东吴基金根植于“吴文化”的土壤。“我们希望将‘吴文化’渗透进公司。”徐建平说。

  其实这在东吴基金的Logo上,就有体现。首先是窗格,一层意思是希望继承江南文化的传统,因为江南园林的点睛之笔都是窗格;同时也代表了基金业公开、透明的文化底蕴。其次是印章,不仅代表了传统文化,还代表了基金业的信托责任。

  徐建平说诚信、稳健、竞争合作、勤而又专、海纳百川是苏商文化,也是他一直想贯彻进公司文化的核心理念:“我想让员工接受公司的理念,不管是投研还是市场,我们都在讲这几个理念。”

  有人说苏商还有一个特点:低调做人,埋头做事。数年前,和一家美国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的华人高管聊起基金业,徐建平发现,美国的民众财富都由共同基金长期管理,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美国人的财富。“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我也有使命感,帮助老百姓理财的使命感。”对中国基金业非常看好的徐建平,其实不希望自己在公司中发挥太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建立的基金公司模式,是运作机制完善,团队作用能够发挥到最大。”徐建平说。

  也许是因为长期从事机关工作,徐建平对规范和稳健两个词非常看重。“同时期和我一样进入证券业的人,好多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了这个行业,这个可能和我比较看重规则有关。连规则都不讲的人,奢谈理想。”徐建平说。

  稳步向前行

  东吴基金在2010年取得的成绩足以让其有充分的理由进行大规模的扩张,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徐建平却告诉记者,“不能单纯的追求规模,要稳,规模的增加需要团队、公司机制等方面的配合,没有业绩作为基础,规模冲的再大也没有用,因为你毕竟是一个给持有人创造价值的行业。”尽管旗下基金业绩很好,公司反而强调主动型基金的规模控制,他希望公司能长期保持业绩的行业中上游水平。

  他对于公司规模的预估十分谨慎:“今年到200亿吧,3到5年希望发展到中等以上规模的资产管理公司。”

  在谈及市场频现的公募精英转向私募问题,徐建平表示,经过12年的快速发展,基金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资产管理人才,但频繁的人才流动与流失,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高端人才逃离公募、基金经理频繁跳槽、基金管理层频繁变动,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这个行业的焦虑。”

  徐建平认为,这背后,有一些制度因素在制约。“基金公司的治理机制与普通公司应该是有差别的,但目前基金公司的治理基本上还是像普通公司一样以股本为核心的,但我认为基金公司的治理应该逐渐过渡到以人才为核心的治理机制上来。因为基金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公募基金在发展过程中培养的很多优秀人才,实际上是持有人培养的,这部分高端人才的不断流失,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痼疾’”。

  徐建平坦言,对东吴基金来讲,虽然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使用、培养、引用人才方面有一些体制的安排;但要上升到人力资本这个角度来说,不是单一公司能够解决的,需要一些制度上的突破。

  “特别是做一些创新,包括组织创新,现在也提到能否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做一些公司型基金的尝试,能够把这些基金管理人跟持有人利益能够更好的捆绑在一起。有利于基金长远发展。”

  对于中小规模基金公司的前景,徐建平认为,经过12年的飞速发展后,从2009年开始基金行业整体资产规模停滞不前,其中有很多现象值得研究。一方面在于基金业发展时间比较短,目前公司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其资产管理规模的大小;另一方面,公司品牌知名度的高低有差异,但在核心竞争力方面还不是一个本质性的差别。这对于中小新锐公司来说,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转型变革时期,如果小的公司能够把握好大的趋势及早进行布局,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越的这个战略。首先,产品的市场化发行,对新公司是比较有利的,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线的布局;其次,在转型变革时期,如果定位准确,还是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发展的。”

  “ 对于我们公司而言,把战略新型产业作为公司投研的一个重点,所以我们在人才配备,在产品设计、在资源整合上面,向这方面倾斜。从产品上来说,我们从‘新经济’到当前发行的‘新创业’,以及近期刚刚发行的和中证指数公司联合开发并获得首家授权的东吴中证新兴产业指数基金都是未来公司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徐建平信心十足的告诉记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