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恐慌:信用违约担忧骤升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债市,恐慌,信用,违约
  • 发布时间:2011-08-01 08:23
  7月最末几天,对于债市而言,几乎每天都能创下新的纪录:截至7月27日,上证公司债指数在当月19个交易日中,仅三个交易日上涨,连续性下跌早已创下月度下跌天数最高纪录。同时不断刷新纪录的,还有债券的收益率。

  上半年,市场一致认为货币政策实质从紧时,债市却一如既往的平静;而当市场都在揣测货币政策将会有所松动之际,债市却像是吃了“泻药”。

  对此,宏源证券固定收益部高级分析师范为对《投资者报》表示,“都是市场恐慌情绪的结果。云南城投重组事件点燃了市场对信用违约风险的担忧,各品种票面收益率均出现大幅度抬升,价格纷纷下挫。”

  浙商银行债券交易员林萍则向《投资者报》证实:这次恐慌性下跌,很多机构亏损十分严重,尤其是杠杆较大的机构。

  恐慌情绪蔓延

  6月,媒体接连曝出云南公路平台违约、上海城投平台贷款展期等风波之后,投资者心态本来已如履薄冰,当上证所发行公司债券的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云投集团)宣布重组、债务有可能悬空的消息传出后,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7月6日下午,临近收市1分钟,“10渝交通”债券突遭抛压,现券净价瞬间从97.98元直落近8元,收至90.3元。与此同时,当天交易所多只企业债券均遭到抛售。这些债券多为2009年以来发行的企业债,其中以城投债居多。

  事后不久,由于认购不足,7月12日财政部代发的3年期、5年期地方政府债券不但票面利率纷纷上行,甚至3年期债券认购还出现了去年地方债合并发行以来的首次流标。

  “信用违约风险在增加,使得大家都观望,债市的低迷主要还是市场心理恐慌。”范为说。

  在二级市场,这种恐慌情绪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上交所债市,往往一手两手的成交量,就能让一只债券暴跌超过5%。

  有交易员向《投资者报》表示,相对于银行间债市,上交所债市体量很小,在有价无市的时候,往往很小的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恐慌性砸盘的效果。

  目前,在银行间市场、上交所、深交所,其债券成交的比例,大致为90%、7%、3%左右。

  在一级市场上,7月21日恐慌情绪达到高潮。当日进出口银行发行两期金融债,其中标利率均远超市场预期;同日,铁道部发行一年期的200亿元高信用等级短融(11铁道CP03)出乎意料未获市场足额认购,最终不得不由主承销商包销约13亿元的余额。

  更惨的则是国家开发银行。同一天,国开行取消原定次日进行的贴现债券招标。

  钱紧只是表象

  债券收益率上行,新券发行屡见流标,完全是因为资金面紧张吗?

  答案不会这么简单。范为认为,资金仅仅是一个方面的问题,主要的原因还是云投事件引发了市场对信用违约风险的增加。

  截至目前,国开行今年共发行了43期金融债券,其中42期是在上半年的,平均每月7期。如果联想到货币政策今年来的执行力度,如果货币是当前债市波动的主因,怎么也不可能下半年才发到第二期就发不动了。

  按照惯例,此种大额债券的招标,承销商事先都会与机构先沟通。“国开行取消发债的真正原因,要么是市场需求不够,要么是成本太高。”上述交易员表示。

  7月22日,汤森路透发布报告称,截至目前,中国的人民币计价债券今年发行规模已达到1090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36%。如此看起来,7月之前的债市并不差。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债市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里去了呢?欧债危机会在中国上演吗?

  对此,国海证券固定收益证券研究中心7月19日发布的债券投资策略日评指出,市场目前对信用债的恐慌超过了对通胀的恐慌。融资平台信用风险或许并不会爆发,但是信任危机已经是实实在在地来临了。

  如果说,欧债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兑付危机,那么现如今的中国债市,更多的还只是一种恐慌情绪的蔓延。

  担忧信用违约

  恐慌什么?恐慌信用违约的风险加大。这一点从市场的表现,是可以得到证实的。

  在交易所债市,从2009年开始发行的城投债品种震荡之势不减,包括地方政府债券(指2009年至今中央财政部代发的每年2000亿元),进入到7月以来,无不是量减、价跌。

  随着市场对相关债务违约的担心开始发酵,与之沾边的诸如财政部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城投债甚至广义的企业债,都开始遭到了冷遇,收益率急剧飙升。

  7月18日,“10丹东”债仅仅以1手的成交量,单日便下跌3.09%。尽管目前债券一二级市场相继显现积极信号,如7月27日农发行3年期固息金融债以高倍数认购获得足额追加;二级市场上信用债跌幅有所收窄。但申银万国分析师屈庆还是认为,当前城投债的调整还没有结束。

  现在大家所担心的是,事情是否会进一步发酵。

  从市场因素分析,城投债下跌,评级公司对于部分城投债可能下调评级的可能性完全存在;从政策走向分析,由于保障房融资的需求,未来类似城投债的准政府债还会越来越多,市场能否坦然接受,将至关重要。

  《投资者报》从发改委人士处获悉,推进保障房建设下一步重要的一环,就是力促各地债券融资。债券名称将是市政项目建设债券,下半年的发行额度初步拟定1000亿元。并且,它与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是各自独立的。

  《投资者报》了解到,目前发改委已派人员分赴各地,摸底调研债券发行,尽快确定保障房建设方的名单。

  据悉,北京已先行一步,拟定了一个由北京住总集团、金隅集团、首开集团等9家企业发行500亿元企业债券的计划。

  保障房的回报很薄,如果没有其他的担保措施,其债券的信用风险还是很高。这一点,上述发改委人士也坦承,他预计,这个债券的发行利率可能会比较高。

  如其所言,那么债市“恐慌症”难保不会卷土重来。

  恐慌影响股市

  投资者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是,债市风险会否传导至股票市场。

  从市场行情来看,笼罩着恐慌氛围之下的债市,其下跌的趋势已经较为明显。7月27日截稿时,企业债指数收于126.03点,创下自2010年1月以来新低;上证公司债指数也结束此前连续7个月的上涨,目前已是连续第5周下跌;同时陷入调整的还有可转债指数。

  现在唯一还能稳住阵脚的,仅仅是国债指数。这也得益于央行的不加息。

  在债市寒风袭来之际,股市也已陷入调整。国信证券的策略分析报告认为,债市浓厚的恐慌氛围,已传导到股票市场。不过,他们的看法是,主因是流动性引起,债市和股市都是在对紧张的流动性做出负面反应。

  当然,在考虑流动性因素的同时,我们不能无视信用违约风险,云投事件显然已刺疼了投资人的神经,市场担心信用违约风险加剧的成分远高于对流动性的担忧。

  对债市的众多机构而言,当初借钱养券,提高杠杆,现在风险来袭,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即降低杠杆还是维持杠杆,是件不好把控的事。因为,现在谁也不知道信用违约风险到底有多大。

  《投资者报》记者 华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