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大片的魔幻时刻?

  2011年国庆档前后,电影业最具爆发力的题材无疑是“魔幻”:新版《倩女幽魂》开路,《画壁》和《白蛇传说》紧随其后,紧接着,仿佛怕观众们被吊起来的热火劲儿过了,《画皮2》、《大闹天宫》等一堆“中国魔幻大片”迫不及待地宣布预订明年暑假档。多年来,中国电影人一直希望借鉴好莱坞的大片生产方式,打造中国式大片,“魔幻”题材电影似乎是大家共同看到的新希望。

  概括来说,好莱坞大片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明星、特效、剧本(戏剧冲突)。其中,对于明星的运用中国电影人早就驾轻就熟。而特效,我们虽未能再造一个阿凡达式的拍摄手法,但对于特效的运用与学习早从张艺谋的《英雄》就开始了。最后,剧本无外乎几种类型,科幻、历史、战争、魔幻。近年来关于战争和历史题材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科幻题材又被证明是几年内不可能有希望的,于是,轮到了魔幻。

  事实上,早在2005年陈凯歌就开始尝试中国式魔幻大片的打造,其产品就是众所周知的《无极》。从“生产”这个环节来看,《无极》无可指摘,不论是中、日、韩明星合作阵容,还是剧中的场景设计都是典型的国际化大片制造路线;但从“产品”层面来看,《无极》则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陈凯歌骨子里有一定的文人或者哲学家情结,他架空了一个世界和故事,然后把自认为的东方人文气息和哲学观注入到里面。最终,毫无逻辑的情节以及对白成为了笑谈。

  纵观好莱坞魔幻电影,其题材要么取材于小说,要么取材于埃及、北欧神话等,即便有些电影看上去就是导演和编剧鼓捣出来的,也都建立在欧美的奇幻文化体系之上,这种文化体系早已经被爱好者不断提炼和修正,形成了一套有群众基础的、完整的、严谨的体系和规则,比如虚拟世界的种族和职业划分。

  因此,我们看到,2011年和2012年中国式魔幻大片基本取材于有群众基础的故事,比如《白蛇传》,比如《聊斋》,虽然有评论称这是想象力枯竭、吃祖宗老本的表现,但客观来看,这确实是降低风险的一项举措。

  在这轮魔幻大片潮中,《白蛇传说》算是一个完全好莱坞化、市场化的尝试产物,导演程小东认为《白蛇传说》就是“东方情感(故事)+好莱坞特效”——但他总结得太概括了,直白地说,就是一种“借用”在中国社会有极强群众基础的神话爱情故事,然后用好莱坞大片式的、完全市场化的手段去运作——强化电影的显性价值(即卖点):就如明星里票房号召力最强、最大牌的无疑是李连杰,但问题在于,白蛇神话里,法海是个配角+坏老头,于是新版就加大李版法海的戏份,让他富有正义感和人情味,几乎成了主角了;再如出品方大量宣传影片有1500多个特效镜头,为华语片之最;此外,还可以看出影片在剧本方面颇费了不少心思:何时该打架、何时该唯美、何时该打色情甚至同性恋情擦边球、何时该搞笑、何时该煽情、何时该大场面..无关的东西就淡化,比如给许仙和白素贞的爱情做铺垫,会比较“浪费”那些有助于卖票的时间,基本上都围绕观众观影过程中的情绪和注意力,有一个目标明确的计算,尽管手法还不娴熟。

  这种模式本身没有探讨好和坏的必要,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什么,不学什么。可以借鉴好莱坞如何设计产品的卖点、讲故事的方式和制造剧情冲突的技巧,但不要让影片中的人物学习他们的语言、行为和基于他们民族文化形成的价值观,否则就真的不伦不类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