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听听分析师的鬼话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分析师,股市,投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2-27 10:04
但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有一群号称专门给投资者提供专业意见的证券分析师却异于常人,他们的语言,不管是常常挂在嘴边的,还是白纸黑字写在研究报告里的,总是术语连篇高深莫测。
不信你打开电视看看各档股评节目,几乎每天都会有分析师免费向你提供“逢高减持”、“逢低买入”的专业建议。是的,高了需要减持,低了值得买入,但哪里是高?哪里是低?分析师是从来不会告诉你的,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吝啬,而是因为他们也不知道。
翻开分析师的研报,你会发现更多类似的专业建议。比如“业绩可期”、“值得关注”、“股价回归理性”、“估值优势凸显”……等等,不一而足。说实话,这些术语我们一直不明白,直到泰达宏利基金经理王咏辉在前几天“翻译”之后,我们终于搞懂了,原来:“业绩可期”就是“我觉得没戏,但又怕它突然有戏了”;“值得关注”就是“应该买或者卖,但是我也不知道是该买还是卖”;“股价回归理性”就是“跌得只剩一条裤衩”;“估值优势凸显”就是“裤衩没了”……
这里要特别感谢王咏辉同志,他不但是一位明白的基金经理,更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如果没有他的翻译,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这群分析师天天都在念叨的这些鬼话究竟是什么东西。
如此模棱两可的专业建议,除了可以保证分析师们“永远正确”之外,对投资者而言基本上毫无用处。当然,比起那些串通合谋、操纵市场的虚假报告来说,这些“永远正确”的研究报告在道德上似乎是要高尚那么一点。
一方面,这些“永远正确”的报告,在主观上多数不存在欺骗投资者的恶意,鬼话连篇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己也看不清楚,但又要装出一副已经看清楚的样子,要不然如何对得起他们的专业头衔。所以,博大精深的汉字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遮羞布和护身符。
另一方面,证券分析师主要以提供投资建议为生,每天总得说点东西博取市场关注,绝大多数投研机构也要求他们每月甚至每周都必须完成多少研究报告,这在客观上也导致这一群体不但要以专业的名义学会说鬼话,也要善于说废话。
但是,作为影响万亿资金投向、关系投资者真金白银的研究报告,即便没有恶意,其鬼话连篇的坏作用和虚假报告并无二致,在本质上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甚至有害于市场。
在我们看来,如果看懂了,分析师就该将看懂的部分告诉投资者,如果没看懂,那就该如实告诉投资者没看懂,因为这也是一种投资建议,这比“逢高减持”、“值得关注”等摸不着头脑的鬼话更能让投资者作出理性选择,至少不会误导投资者。更何况,如果确实看不清楚而又担心对不起自己头上的专业光环,分析师还可以选择不发表意见,闭嘴总比黑嘴好吧。
其实,我们今天讨论的这点证券研究行业的问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对于整个券商投研生态的痛恨,安信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博士比我们要刻骨得多。去年,在《新财富》杂志的分析师排名出炉之后,没有进入前三的高博士奋而疾书,连发数篇雄文,直指整个投研行业的畸形生态,不但内容全面而且视角立体,可谓酣畅淋漓,体悟深刻。
我们之所以旧话重提,除了买方泰达宏利的王咏辉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刺激由头之外,主要还在于高善文曾经痛陈的那些投研积弊至今仍在为祸市场。
今天,面对熊冠全球的A股市场,从中央高层到监管当局,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到券商等投研人士,再到普通投资者,上上下下都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值得向往的良性市场。
我们相信,不同层面的主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努力构建一个好的市场,其中,分析师作为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更应该摒弃种种恶习,真正负起一个专业人士的责任来,用逻辑和数据说一些大家包括他们自己都能听懂的语言,而不是张嘴就来或者鬼话连篇,搞得像巫师似的。
或许有人会说,分析师只是提供投资建议,听不听在于投资者自己,后果当然也是投资者自负。但是,分析师不仅是分析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应该是市场的“传教士”,是大多数投资者的“导师”,也是市场的一个关键风向标。如果“传教士”和“导师”都不负责任地胡来,而且是群体性行为,那我们不敢相信这个市场会好到哪里去。我们甚至认为,这种市场之恶,丝毫不亚于种种内幕交易,如果任其发展繁衍,同样可以令投资者对这个市场深恶痛绝,进而毁掉这个市场。
当然,如果像王咏辉这样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像高善文这样的分析师越来越多,整个投研市场的未来还是可以期待的。但在目前市况下,这一天我们还不敢奢望能够早日来临。
所以我们还会不断提醒投资者,对于目前这些所谓的分析师的专业建议,还要继续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切不可盲信他们为你专门订制的各种模棱两可的华丽说辞,更不可据此频繁交易。否则,你真的会“只剩一条裤衩”——哦,不对!按这些分析师的说法,我们该恭喜你“回归理性”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