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的“逆文化”冲突

  海龟是寿命最长的动物,但海归的职业寿命却不长。

  中国人在国外身居要职是一件很有优越感的事,但离企业第一把手总归有距离,回国有机会成为一个企业命运的舵手,让他们有“干大事”的激情和荣誉感。然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些到点儿马上下班,私生活和工作泾渭分明,直来直去,忽视“面子”的海归,陡然之间需要接受“逆文化”包围,有那么点水土不服。

  妥协的艺术

  一个位高权重的海归,自然而然就是一个Leader,自然而然是一个管理者,这也是他和企业共同的职业定位。但是,汽车海归多数都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管理经验。

  中国海归的身份转换问题比较尖锐,也就是从科学家到CEO。根本上来说,技术咖和管理咖是两种职业。技术咖要成为管理咖,先要从脑袋开始革命,首先要从看专业书的习惯转到与专业不太相关的社会问题、哲学、历史方面的书,提升对社会与人的认识,先要知能识人才能谈管理。另外,从技术专员转为技术管理,也要因人而异,也要看适合不适合。

  在这里,尹同跃的那句“知识分子不懂管理。”可谓一针见血,知识分子不懂管理的背后有很多含义,知识分子清高,知识分子固执,知识分子一根筋,知识分子脆弱,知识分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软什么时候该硬……让手下服你需要能力,这一点知识分子都不缺。但管理者还需要让团队有凝聚力,让团队和谐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这种领导的魅力,往小了说是一种向心力,往大了说就是如乔布斯宗教般的煽动力。但是,知识分子的特质中却欠缺这种圆滑的大局观,是管理的天敌。

  除了国际通行的管理者素质之外,在中国,一个成功的会收买人心的管理者还要会做人。在中国会做人的人,不能够太尖锐,基本上你要低调,要会打太极,要不伤和气,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去解决问题。大白话就是,海归需要在中国的办公室里,既不伤和气又解决事情。这需要妥协的艺术,把一切都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然而,事实是,海归带来的都是新的东西,新旧之间有天然的矛盾。另外,海归大部分都是在塑造性格的年纪去了国外,养成了西方直来直去的性格,因此,只要在专业上认为是对的,肯定会说,往往还不会婉转地说。他们基本上对中国职场弦外之音那套玩不转。他们接受的外国文化教人“Be yourself”,教你在团队中保持自我,求同存异,坚持真理。然而,物是人非,不想到头来这些都成了他们天生的缺陷。

  现实是残酷的,中国国情成了海归必修课。海归如果在这门课上偏科是考不上名牌大学的。比如新浪微博上流行的一个著名的弦外之音:“每一个‘呵呵’背后都有一句‘去年买了个表’。”中国人讲话不爱走直线,字面上一个意思,暗地里另一个意思。海归需要进入这样的语境,掌握这种本领。“回国后怎么适应是个大问题,讲严重些有一点文化震荡,我刚回国的时候,有的时候别人讲的笑话就笑不起来,因为我不知道背景。”一位汽车海归高管如是感叹。

  因此有人对海归当领导失望,抱怨“国内缺少把专业知识和了解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的海归。”就劝他们待在具体的实战岗位上,不要对职位过于在意,去当一个科学家而不是管理者。

  副总就是副总

  诚然,海归的长板是海外大公司工作的经历、专业能力、职业经理人素质以及语言优势,短板则是不够了解国内的国情,特别是公司政治,对职责不分、派系林立的状况很难适应。另外,海归满腔热情回国,着急是普遍的问题。但是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着急没耐心是做事的大忌。慢是一种智慧,慢是认清形势,慢是顺势而为。

  另外,按国企机构设置,既有董事会,又有党委,其中党委组织部负责干部任命。海归则独立于组织部门之外,在公司内部易被本土高管排挤,面临着能否被足够授权的问题。在跨国公司,一般有明晰的职责分工,研发、销售等副总裁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和领导,在涉及专业问题时,不会受制于总裁。“在国内,副总就是副总。”深谙中国之道的海归,一句话戳中要害。但大部分海归心里也难免会产生自己专业不被尊重的想法。

  更严重的是这种中国特色与他们所带来的矩阵式企业管理理念是冲突的。大部分海归回到国内首推的都是流程,包括工作流程、开发流程和规范化,然而,这个却非常难,因为流程的背后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的文化和美国的文化完全不同,与韩国和日本也不同。回到矩阵式管理,公司是由职能部门和项目组构成,产品是以项目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的,每一个项目都来自于不同职能部门的支持,一个项目组与职能部门的人构成一个实体组织。每一个实体组织都做着自己最擅长的事,倘若没有最终的定夺权,能力就无法充分发挥。

  事实上,根据中国本土的领导文化,实体组织到最后都是不独立的,逃不出等待被终审的命运。讽刺的是,汽车海归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建立开发体系、开发手段和开发队伍。但他们却搞不定流程。

  搞不定,那就走吧。海归的离开并没有想象中悲情。事实上,在这些自由活动的海归身上可以看出海归的归属感问题,他们对在一棵树上吊死没有过多的热情。他们的自我定位通常是“职业经理人”,最感兴趣的并不是某个企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有时候,海归需要“三顾频烦天下计”,但是,他们似乎并不信仰“两朝开济老臣心”。对于离职,他们很看得开,有那么些洒脱。

  其实,海龟想不想从西海游到东海是它双脚的选择,已经不需要把过多的民族情结与海归捆绑,当年钱学森归国是自由意志的选择,没有回来的“海外华侨”们同样是自由意志的选择。比起海归到底为祖国的汽车事业贡献了多少,自由意志的选择才是最需要尊重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文/林淑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