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搜集对象心理错觉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博物馆搜集藏品主要靠调拨、移交、发掘、收购、捐献和馆际交流等方式来实现,这些方式在过去那些年里,确保了博物馆陈列、科研以及社会教育等业务活动的开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搜集的传统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在,文物搜集工作之难是前所未有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文物搜集对象心理错觉的支配,文物工作者没有正确认识对待、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所造成的。为此,笔者提出文物搜集对象心理错觉课题,以利于文物搜集保护工作的开展。

  一

  对文物的认识,由于各阶层素质不一致,看问题的角度有所差异,因而,对文物的作用与价值必然产生各阶层人不同的心理认识。例如: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对文物的价值观念就有着质的不同。前者,多数因文化素养方面受限,容易被社会活动左右,产生在不同时期内要么侧重“文物无用论”、要么侧重“文物唯金钱论”的心理错觉;后者,多数为知识分子,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比较全面地正确对待文物的价值作用,但在一定范围与时间内的人类社会活动中,容易出现心理负担的症状。破“四旧”运动,就是产生这种心理负担的典型事例。

  二

  “文物无用论”产生于人类确定文物价值观念之时。从事体力劳动者,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往往指着史前陶器为“破盆破罐”,青铜器、铁器为“破铜烂铁”。甚至于不知道什么叫文物。这些心理错觉是由本阶层素质条件所决定的。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物只为少数人所赏玩,它与广大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长期隔绝,久而久之,在社会上出现“玩物丧志”、“文物无用”的心理错觉,这种错觉产生于“文物”与他们本身利害关系的权衡与失调,普遍强调文物对他们的用处。这种单纯的狭隘的经济利益与个人生活的自觉联系,必然导致“文物无用”的心理错觉。

  这种心理错觉危害极大。最为严重地是它的破坏性:出土文物,一是来源于墓葬较多,认为死人东西不吉利;二是残缺、破旧、污浊、品相不好,以为无用,就把它砸碎。对传世文物的看法是,好看不好用,居家过日子,梅瓶、帽筒不如盆盆罐罐,尤其名人字画,就干脆把它当做废纸烧掉或另做它用而毁坏,实在痛惜。

  与这种心理错觉行为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的“破四旧”运动,不但使“文物无用论”带上了政治色彩,而且,使重视与爱好文物的人遭到程度不同的围攻与迫害。至今,他们仍心有余悸。前者心理错觉发展为狂热的打砸抢行为;后者心理负担一直过重,时至今日很难再续文物情缘。他们甚至担心第二次“破四旧”,因此,迟迟不肯吐露自己所知的文物,更不会拿出自己所收藏的文物。

  三

  “文物金钱论”把文物转变为商品。作为商品交易,文物留给人们的仅是金钱价值。“文物金钱论”曾经过一段较文明的商品交易时期,流行于“书香门第”、“仕宦人家”之间。所谓文明:双方以面交议价的方式出于对文物的崇拜与欣赏而进行交易,至今,仍借用这种方式开辟一席文物市场之地,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是这种流通的文物商品交易不仅仅局限于“门香书第”、“仕宦人家”,同时还面对社会上众多贸易市场的人群。在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出现了社会对文物正面宣传不够的情况,使部分文物搜集对象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错觉--文物“唯金钱论”。在他们心目中,文物不再是供人们欣赏或借鉴的民族文化的实体,而是可以换来金钱的宝贝。这种“唯金钱论”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危险性,对文物安全存在着难以消除的威胁。例如:漫天要价,致使文物难以进入有保护文物条件的国家藏馆;文物走私,造成文物流失;更有甚者,铤而走险盗掘古墓,造成地下文物不可挽救的严重破坏。这些都是“唯金钱论”的恶果。

  四

  “文物无用论”与“唯金钱论”是文物搜集对象在一定历史阶段内被人类社会活动所扭曲、在文物实体面前所产生的错觉心理反映。这两种错误思想倾向看似背道而驰,其恶果却是相同的。它直接危及着文物安全,不利于文物搜集工作的开展,影响着《文物保护法》的贯彻执行。“无用论”与“唯金钱论”者,他们的思想素质低,其视觉标准,只与个人利益相一致。

  笔者认为:文物搜集工作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他既要研究文物搜集工作规律,又要注重研究文物搜集对象种种不断萌生的心理症结。对此,作为文物工作者,理应采取多种形式与手段,消除文物搜集对象的心理错觉。首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社会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和文物欣赏鉴定知识,培育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同时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文物执法队伍,对走私、贩卖、盗掘等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其次,深入到民间收藏市场,抓住机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文物搜集工作。现在民间收藏队伍日趋庞大,私人藏品将成为未来博物馆潜在的、文物资源库。搜集人员要及时了解私人收藏家有无出售或捐献藏品的意向,以便于收购,防止文物流失;博物馆要与民间收藏组织建立联系,要制定出台一些适应商品经济时代的文物政策,便于文物工作者掌握与实行,便于文物搜集对象了解与参考,便于增强文物政策的凝聚力,鼓励私人收藏家捐献文物或有偿转让收藏文物;充分抓住私人收藏者以自己的藏品能在博物馆展出而自豪的心理,鼓励他们将私人藏品存放博物馆,并提供良好的展览环境,供个人藏品在博物馆展出。

  当前,文物搜集工作汇同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洪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笔者坚信:只要文物工作者能够正确认识与对待其搜集对象的心理错觉,并积极采取些应急措施,那么,文物搜集工作就会出现新的局面。

  徐金升 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