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管理愤怒的高手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愤怒,管理,高手
  • 发布时间:2014-12-08 12:57

  生活并不尽如人意,总有让人挫败甚至想要爆发的瞬间。不过,只要找出引发愤怒的情绪和心理原因,就能很好地管理愤怒。

  炸药型:一点就着劝不住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吵架时再把东西扔地上,我就跟你离婚!”也许把你逼到“爆炸”边缘并不容易,但当这一刻来临时,便会地动山摇。

  为何会这样:你从小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应对怒气,最常用的招数就是把它咽下去,直到再也咽不下更多。渐渐地,小事也会触发你的“怒点”。

  后果:暴怒的人很难换位思考,可能说出事后难以弥补的话语,甚至做出让自己悔恨一生的举动。

  如何改变: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此时不妨深呼吸,或者在心中数数,你会发现,那团即将爆发的怒火渐渐熄灭了。

  偷摸型:背地里搞小动作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不让我看球赛,我就把你的肥皂剧偷偷删掉。”你并不打算压抑内心的愤怒,只是表达方式没那么正大光明而已。

  为何会这样:有些人天生谨小慎微,不喜欢与他人正面交锋,也不愿默默做个受气包,就会在背后做手脚。

  后果:如此行事的结果是“双输”,甚至众叛亲离,因为没人爱跟一个背地里搞小动作的人交往。

  如何改变:第一步,适度表达愤怒有助于传递内心诉求,预防不愉快事件再次发生,但要拒绝伤害性行为。第二步,与其采取故意不交工作报告的方式泄愤,倒不如鼓足勇气告诉老板,你的工作量已经长期超负荷了。这的确不容易,总好过背上“小人”的坏名声。

  习惯型:成天一副坏脸色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烦死了!不要总借我的剪刀,自己不能买一个吗?”总为小事发脾气,意味着发火已经是你表达情绪的默认“选项”。

  为何会这样:在这些愤怒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你不敢正视或不曾留意的怨恨、遗憾、挫败。也许是因为嫉妒同事升职,也许是生存压力太大。

  后果:总是习惯性地发脾气,家人、朋友、同事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快就会怕了你,甚至避免与你接触,让你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如何改变:第一步,你究竟在为什么事情而苦恼?不妨找个安静的地方,深入发掘内心,你会发现,同事借剪刀、老公乱丢垃圾之类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怒。第二步,留意自己的行为和感觉,比如手在不知不觉中攥成了拳头,嘴里念念有词。当你能够灵敏地觉察到快要生气时的种种迹象时,便可做些努力平息怒气。

  自虐型:一切错误都怪我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老公出轨完全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我是个糟糕的妻子。”你总把错误归咎于自己。

  为何会这样:你的自尊心可能在心理发展关键期遭受过打击,进而觉得,责怪自己心中更好受些。

  后果:长期对自己宣泄愤怒,容易对自己产生失望、不满的感觉,甚至患上抑郁症。

  如何改变:第一步,责怪自己前扪心自问:“谁说我需要为这事负责?”认清真正的责任所在,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挺身而出。第二步,在纸上写下自己所有的优点,培养自我价值感。

  嘲讽型:阴阳怪气绕弯子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你迟到了。我整整看了40分钟菜单,全背下来了。”你拐弯抹角地表达内心不满。

  为何会这样:你觉得直接表达愤怒不太好,所以选择绕弯子。即使对方生气了,那也是他的错,因为你不过是开了个玩笑而已。

  后果:嘲弄是被动的攻击性沟通,而非“机智”的幽默。刻薄的言辞更容易伤人,尤其是亲近的人。

  如何改变:与其绞尽脑汁地讽刺人,倒不如找到合适的词语,直接表达你的真实想法。

  隐忍型:满腔怒火锁心中

  你看起来是这样的:“我很好,真的!”尽管一团怒火在胸中燃烧,可你依然笑脸迎人,不让怒气浮现在脸上。

  为何会这样:一些孩子从小就被教育,无论何时都要温文尔雅,生气会损害名誉、形象等。

  后果:他们可能用“自毁”的方式泄愤,比如贪食、过度消费等。愤怒本是能推动问题解决的积极力量,如隐忍不发,做错事的人就一无所知,更谈不上道歉。

  如何改变:压抑愤怒对自己和他人都会带来伤害,最好的方式是,心平气和地与对方谈谈,并且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揭威

  (苏童摘自《生命时报》2014年8月15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