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如何进行内部控制?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
  • 发布时间:2015-01-07 12:3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要素应界定为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架构、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战略、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行政事业单位社会责任、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文化等。在具体内部控制实践中,上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的要素可以无限的分割下去,只要是管理需要的话。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要素中,必须突出问责制,必须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或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岗位,充分发挥单位财务、审计、纪检、检察等机构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信息越来越多,沟通也越来越重要,对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更是这样。在信息交流频繁的时代,信息的及时交流与沟通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决定因素,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沟通不畅是客观存在的行为问题,无形中加大了沟通成本,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也在所难免。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与沟通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

  (一)行政事业单位目标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目标是多种多样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目标体系。如何确定、分解行政事业单位目标,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根据目标管理理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目标的确定是合理的,最终能有效地贯彻实施,目标确定必须满足SMART的要求。S是Specific,即明确的;M是Measurable,即可衡量的;A是Actionable,即可操作的;R是Realistic,即符合实际的;T是Time,即有时间限制的。SMART分析是用以帮助进行正确的目标确定,并用以检查目标确定是否满足相关要求的有效工具。从技术层面看,企业目标管理成熟的经验确实应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广泛推广。

  (二)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识别。行政事业单位不仅存在着风险,而且比企业的风险更难以判断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经济决策和市场监管时,存在着经济决策不科学合理、市场监管“缺位”和“越位”等风险,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存在着公共产品质量不高、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风险,在管理自身资产的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不善的风险,在编制和提供财务信息时也存在着信息不真实、不准确的风险。如果行政事业单位无视这些风险,或是不能准确识别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识别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风险离不开对诱发风险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和认识。风险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识别风险时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形势、法律法规、文化传统以及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单位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专业胜任能力、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等人员因素;组织机构、职能任务、业务流程、工作进度、信息技术运用等管理因素;财务状况、经费收支、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未完待续)

  文 李三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