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風波不斷 兩岸關係前景不定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台灣海峽,兩岸關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08 14:46
進入二〇一四年以來, 台灣政局波動不斷, 社會運動此起彼伏, 損傷兩岸互信的事件接二連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受到干擾衝擊。張王三度會面,跨越了兩岸間原有的柵欄,但卻因島內政局困擾,難以向既定目標推進。九合一選舉結果震驚海內外,國民黨慘遭潰敗,萬眾矚目的「習馬會」化為泡影。
大陸高層連連發聲
大陸方面密切關注島內局勢變化,高層持續發聲,全面闡述立場,充分表達誠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習近平在春季會見連戰時,提出「兩岸一家親」理念,試圖拉近兩岸同胞心理距離。三月,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兩岸關係受到衝擊。不久後,習近平會見宋楚瑜,發出強勁信號,四個「不會」包含了正反兩方面的意涵,引起廣泛關注。張顯耀事件的發生,明顯影響了兩岸互信。九月二十六日,習近平又對台灣統派參訪團講話,既重申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也闡述了在「一中框架」內解決國家統一問題的重要思路,如三個充分尊重等,還全面表達了堅決反對「台獨」的立場。一年之內,習近平三次就兩岸關係發表重要講話,實在不同尋常。十一月上旬,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加強依法治國,決議中列入了依法維護國家統一和依法保護台灣同胞利益的內容,透露出更加強烈的信號——法律將成為遏制「台獨」和維護台灣同胞福祉的有力武器和手段。
九合一選舉的側影
所有上述發展變化都沒有台灣九合一選舉的結果令人驚異,引人思忖。透過國民黨的潰敗和民進黨的意外豐收,人們看到了台灣選民結構和選舉傾向的新變化,甚至可以洞察台灣民眾的內心世界和情感波動,還能拼接出選舉結果與兩岸關係之間相對模糊的聯繫圖。可以說,儘管這場選舉讓外界看到了台灣社會的普遍傾向與口味,特別是新世代特有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對選舉產生的影響,但社會力量的重新組合並不能真正改變台灣藍綠對立的基本格局,也不能改變涉及兩岸關係時所面臨的困局,相反台灣兩大政黨和其他政治力量,不論其社會基礎如何,都將在二〇一六年面對一場嚴峻考驗。因為,兩岸關係將成為首要議題,藍綠之間的對立將再度凸顯,所謂第三勢力或比較清晰的中間選民不得不丟掉模糊的面紗,選邊站隊,支持一方,除非棄權。相應地,大陸方面也不能不在經歷了六年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波折後,務實優化對台政策,使之更加符合海峽兩岸的現實。從這樣的思考出發,引伸出以下兩種可能的發展前景:
以漸進統一為取向的兩岸良性互動前景
不管台灣下次大選哪個政黨掌權,都不能逃避與大陸的互動。但怎樣與大陸互動是一個難題。隨著兩岸關係瀕臨深水區,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政治挑戰不可避免地擺在了兩岸紅藍綠三黨面前,這就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漸進統一為目標還是以維持現狀為目標。大陸的共產黨毫不掩飾自己的政治立場與目標,明確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願意充分考慮台灣的現實情況和各方的意見,準備與台灣方面進行良性互動,以便對「一中框架」下台灣的政治地位和國際空間做合情合理的安排。國民黨所要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沒有政治前提的,「不統、不獨、不武」便足以說明,但用它與大陸虛與委蛇地互動將難以為繼,何況國民黨一旦輸掉二〇一六年大選,將失去與大陸互動的資格,不得不等待四年甚至八年後另圖東山再起。而重新上台的國民黨仍將面對同樣的難題,但那時的環境和條件恐怕對它、對台灣都更加不利。
民進黨面臨的挑戰
民進黨面對的挑戰同樣大,它可以為了奪取政權,再度實現政黨輪替,告訴選民它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甚至基本放棄「台獨」行動,轉而與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趨同。但是,可以確信無疑的一點是,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調整最多達到丟掉「台獨」、揀起「獨台」的程度,但至多只能在「台獨」和「獨台」之間徘徊不定,而不可能堅守「中華民國」,因為儘管國民兩黨都需要「中華民國」,但民進黨是借殼上市,它的「獨台」是與大陸毫無聯結的「獨台」,實質依然是「台獨」。筆者以為,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可以把國民黨的立場定位在「獨台」與「漸統」之間,把民進黨的立場定位在「台獨」與「獨台」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國民黨的立場可以由「獨台」轉向漸統,但民進黨除了維持「獨台」假象就是回到「台獨」舊態,不可能轉向漸統。
基於以上看法,如果二〇一六年國民黨繼續執政,還有可能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就是在明確反「台獨」和維持模糊的「獨台」的情況下,與大陸進行互動,並在大陸的推動下向漸統方向轉化,使兩岸互動增添良性色彩,賦予和平發展更多政治內涵。如果二〇一六年民進黨上台,不誤判形勢,保持由「台獨」轉向「獨台」的勢頭,不挑戰兩岸關係成果和方向,則可能與大陸進行互動。如果民進黨明智、理性、務實的話,可以採取一些舉措,如模糊處理「一中各表」,重新論述兩岸關係;照單全收已簽署的兩岸協議,保持兩岸交流水準;避免採取挑釁和刺激行動,使兩岸互動帶有良性的成分。這也是希望台海保持穩定的美國的想法和對民進黨的期待,因為台海和平與兩岸關係保持現狀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好壞之間可以判別
也許台灣通過再度政黨輪替達到選舉政治新常態後,兩岸關係也會呈現新常態,兩岸互動也將有新形態。在這種新常態下,「台獨」進一步消退,台海可以和平,但雙方互信不足,互動會有障礙,還會遭遇波折。如果是這樣,台灣的處境不會得到很大改善,經濟發展會遭遇重重困難,人民福祉難以得到保障。但如果選擇走漸統之路,則前景大不一樣,不僅會有台海和平,經濟也會順利發展。識時務者為俊傑,兩岸拉開距離後,大陸即使願意拉台灣一把,也不能久等。如果台灣沒有走向漸統的意向,大陸官方的等待可能會受到大陸民眾的質疑。而拖延下去對台灣更不利,那是人民不可承受之重。
以「獨台」為緣由的兩岸惡性互動前景
與上述情況相反,台灣如果一定走分離主義道路,採用軟磨硬抗的方式搞「獨台」(國民黨表述為享有治權的「中華民國」,民進黨則表述為「已經事實獨立」的台灣),那麼兩岸就不會有良性互動,關係必然會陷入困境甚至危境。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有根據的論斷。九合一選舉的結果揭示了台灣社會的一些重要變化,尤其是藍綠結構的鬆弛和柯P型人群的湧現。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一針見血地指出,思想上的超越藍綠,與經濟或政治上的超越雷同,即遏止或隔離從文化與思想的深層探究「中國崛起」。透過野百合世代的接班,當前超越藍綠的狂飆,因而預告了思想領域中方興未艾的「反中」運動,他們早就提出了面對大陸的各種思想主張。簡言之,對他們而言所謂的「中國」,就是抗拒大陸的力量在理論與實踐上的相互串聯。出於基本思想意識形態也好,或者出於對大陸的恐懼也好,從「太陽花」學運到九合一選舉所透露的資訊,值得大陸認真對待。大陸不能失去台灣新世代,但台灣新世代能失去大陸嗎?
不得不做的假設
台灣競爭力論壇發佈的二〇一四年第四季「國族認同」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九合一」選舉並不影響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而國、民兩黨在兩岸政策上不相上下,至少百分之四十六點五台灣民眾認為民進黨只要不宣佈「台獨」,大陸仍會與民進黨交流。這似乎也表明,民進黨對兩岸交流不構成威脅。我們姑且接受這一民調結果,但對其解讀恐怕不能完全苟同,也就是說認同問題要比解讀的複雜的多。此外,可以預見的是,二〇一六年之前,台灣社會不會真的因藍綠界限暫時模糊而安定下來,領導人選舉戰幕開啟後,圍繞統獨發生動盪將不可避免,包括學運在內的社會運動仍會借助政黨之爭掀起波瀾,並反過來影響政黨的政策舉措。「台獨」勢力、學運組織以及柯P型社會力量還不能取代民進黨,它們將與蔡英文的民進黨結成選戰聯盟,力爭實現國民兩黨的第二次輪替。從這一點來說,是「民氣可用」,民進黨真的擁有「天然台獨」勢力的擁護,遠比國民黨有優勢。但是,蔡英文不可能走二〇一二年選戰的老路,一定會調整策略的,最實際的辦法就是轉向「獨台」,從「台獨」理論和「獨台」立場分別擷取部分元素來建構更具彈性和模糊性的新版「兩國論」。如果能選勝,她可以繼續借助這一理論和「中華民國」的軀殼暗度陳倉,實行「獨台」。民進黨的這一戰略轉移對藍營威脅很大,這在九合一選舉中已有所表現。對大陸而言,民進黨再次上台與國民黨繼續執政有何區別?台灣兩大政黨都走「獨台」路線,大陸該怎麼回應與處理?筆者謹做出以下三個面向的假設,作為一種探討問題的思路:
一、法律面的假設。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包括依法維護國家統一和依法保護台胞利益,是為大陸最新對台政策宣示。如果說大陸對台政策有其法源的話,那就是憲法和《反分裂國家法》。法律是規範和約束人的行為的。假如「台獨」抬頭,台海動盪,不能排除在大陸修訂並實施它的可能性。
二、國際面的假設。從國際場域看,台灣地位之脆弱可以說不堪一擊。岡比亞與台灣「斷交」後,並未接踵與大陸建交,可以斷定是大陸實施「外交休兵」的緣故。然而,未來兩岸發生衝突的話,大陸將沒有理由繼續拒絕別國建交的要求。用不了一屆「政府」任期,「中華民國」的所謂「邦交國」就會所剩無幾,「獨台」失去了國際支柱豈能站住腳!
三、經濟面的假設。從經濟上看,如果因為「獨台」成為台灣新常態而導致兩岸經濟合作虛化,台灣的經濟發展必然會每況愈下,台灣作為獨立經濟體的地位必然會相應地下降,以有限的經濟基礎為支撐的「獨台」則將難以為繼,「中華民國」的地位將徹底動搖。
王海良 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