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格曲三人談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賦格曲,馬格麗特,藝術家
  • 发布时间:2015-01-08 16:24

  《朱家角的河流賦》是由美國藝術家瑪格麗特科格斯韋爾(Margaret Cogswell)在兩個月的證大朱家角藝術館駐留專案期間在當地完成的一系列速寫視頻與繪畫作品所組成的。這也是科格斯韋爾正在進行的系列創作《河流賦》的最新作品,藝術家自二〇〇三年起開始以美國各地河流為主題創作《河流賦》。在這一系列作品中,藝術家在不同地域對當地河流進行實地調查,以賦格曲的曲式結構將視頻與音頻譜成一曲,成為混合媒體裝置藝術作品,宛如一首首挽歌,這些作品旨在探討依水而居的人、當地工業生產以及當地生活與河流之間互依互存的關係。

  在音樂中,賦格是複音音樂的一種固定的創作形式,格的主要特點是相互模仿的聲部在不同的音高和時間相繼進入,按照對位法組織在一起。賦格的主要結構是首先在一個聲部上出現一個主題片段,然後在其他的聲部上模仿這個片段,這時演奏主題的聲部演奏與新的聲部相對應的樂句,形成各個聲部相互問答追逐的效果。總的來說,複調音樂和對位音樂中的樂譜聽起來各不相同且各自獨立但當同時演奏時又聽起來十分和諧。瑪格麗特之所以以「賦格曲」為名是其概念框架的應用十分靈活, 能夠運用於音樂、聲音、聲調、旁白或圖像的任意結合。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水問:瑪格麗特在朱家角的駐留與創作」展覽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證大朱家角藝術館開幕。本展策展人王南溟,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王純傑、參展藝術家瑪格麗特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賦格曲」、「水問」這個主題與駐留專案以及參展作品做了闡釋。

  策展人王南溟談《賦格曲》

  馬格麗特是紐約的藝術家,她以關注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推進了藝術的發展。對於水這樣一個話題構成了馬格麗格特當下創作的最新動向,她用了五年的時間在紐約郊外用記錄片採集然後用影像方式加以呈現的作品《賦格曲》,並於二〇一四年四月在紐約的藝術空間得以展出。這個展覽是以紐約的飲用水為話題,然後對紐約郊外的供水庫的建設及其原住民對這樣的規劃的看法,這樣的作品不但呈現了馬格麗特對這個一個社會現象的觀察,而且其展覽本身也是在告訴紐約人一個長期來被忽視的話題,因為,他們中很少人會關心和知道這樣的事——紐約的飲用水是從哪里來的?原住民對把他們這裡改建為水庫有什麼看法?事實上也是,原住民的不滿態度根本就傳不到紐約人的耳朵裡去,馬格麗特的作品就是一次對原住民自身的權利話語的影像化傳播。

  馬格麗特的《賦格曲》在喜瑪拉雅美術館的朱家角藝術館作簡易展出是很意味的,儘管它是一個小展覽,而且簡化掉了在紐約展出時的裝置設施,而純以影像投影的方式告訴觀眾這個《賦格曲》到底在講著什麼。除了她的作品那特定的地域視角和批評態度外,移到上海來展覽的另一個價值是,它可以和正在建構中的中國政治藝術有很好的對話,就藝術如何成為政治,並且,如何判斷這些政治藝術都成為了二〇〇〇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理論中焦點話題,我作為站在中國一線的建構者,並且用了大量的文章為這類藝術辯護的過來者,馬格麗特的《賦格曲》從紐約到上海來與觀眾見面,應該是這樣的政治藝術話題的再激發,也是今天藝術家的政治人身份的喚起。

  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王純傑談「水問」與朱家角駐留專案

  瑪格麗特·科格斯韋爾是來自紐約的資深藝術家,她長期進行裝置和多媒體創作,多年來她一直創作關於水與公眾空間關係的作品。這次展覽她以「水問」為主題在本次展覽中呈現了她在紐約和朱家角兩個地方創作的視頻和紙上繪畫作品。

  朱家角水鄉古鎮吸引瑪格麗特的不僅僅是以外國藝術家的身份感受異國情調,而是對水與現實生活中的公共話題展開創作。她的朱家角駐留期間用勤奮的工作帶給大家精彩的作品,可以引發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和探討關於「水」和當下社會問題。本次展覽特別邀請到王南溟老師來策劃,王老師一直以來致力於推動藝術創作走向公共領域,他也是這個領域的最重要的批評家和策展人。

  朱家角國際藝術家駐留計畫在二〇一〇年正式啟動,至今以來已經吸引來自美國、日本、印度、德國、法國、芬蘭、加拿大、奧地利、澳大利亞、韓國、中國香港等地的藝術家駐館交流和創作。這些藝術家在特有的朱家角水鄉文化的環境中創作,從不同文化背景呈現出多元文化的交流。

  藝術家瑪格麗特談《河流賦格曲》創作理念

  我在朱家角為期兩個月的駐留期間所作的作品是我長期以來持續進行的有關河流與水的系列專案作品中的新作。自一九九九年以來,水的話題成了我諸多混合媒體裝置作品的關注焦點。這一系列名為《河流賦歌曲》的專案基於我在各地的實地調研專案,以「賦格曲」為名是因為我將賦格曲的曲式結構運用於這一系列視頻作品的剪輯中。這一系列藝術專案旨在探索因河而生的居民及其生活,以及當地的工業生產之間相互依存的複雜關係。這一系列作品以展覽當地的河流或其他水體為名,其中包括:《凱霍加河賦格曲》(二〇〇三)、《哈德遜河賦格曲》(二〇〇五與二〇〇九)、《布法羅河賦格曲》(二〇〇六)、《密西西比河流賦格曲》(二〇〇八)、《懷俄明州河流賦歌曲》(二〇一二)以及《阿肖肯賦格曲》(二〇一四)。

  每一個專案從籌備到展覽通常需要二至五年時間。在開始策劃一個專案時,我儘量避免對未來的專案執行形成任何既定態度,相反,我會通過傾聽當地居民的生活軼事、閱讀相關文獻和在當地的大量走訪,在當地進行繪畫與影像的創作。儘管在專案的籌備階段,我所做的近乎一名紀錄片導演的工作,但是當我在工作室中為最終藝術作品對所拍攝的影像資料進行剪輯時,我卻以詩人和作曲家為靈感來源。詩人巧用文字譜寫詩歌的方式吸引著我以同樣的方式創作我自己的詩篇——以視覺影像的方式呈現。而這次《朱家角河流詩篇》的創作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呈現我在朱家角這兩個月的駐留創作。

  在朱家角,我十分有幸美術館能為我提供一個倚河而立的工作室。每天我早早地在清晨起床開始拍攝河畔生活慢慢蘇醒的過程,如看著船夫每天盡心盡力地打撈水中的雜草與垃圾以保持河流的清澈。我開始關注不同勞作活動中的重複動作,比如船夫划船時擺動船槳的動作、太極大師打太極時的手部動作以及小船駛過在河面留下的漣漪。中國傳統戲曲的片段、人們烹飪時升起的炊煙、炸魚時彌漫的香氣……這裡的每個細節對於我都是全新的體驗,我感覺我所身處的世界紛繁複雜,常常也是令人困惑不解。因此,我關注生活中物件、食物、音樂、勞作和風俗典禮中的細節以尋求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聯繫。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拼湊我在朱家角的所見所聞而創作成為我的最新作品——《朱家角河流詩篇》。

  馬琳

  博士。現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