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經營者的三個腦袋一個靈魂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文化經營者
  • 发布时间:2015-01-08 16:06

  最近有兩篇關於文學批評的博文引起我的注意,一篇是葉開:文學批評的底線在哪里,另一篇是肖鷹:《文學報》堅持批評何罪之有?兩篇博文一正一反,有點意思。兩篇博文裡都引用了《收穫》執行主編程永新發了一條微博,宣佈「再也不讀《文學報》了」,稱「文革」式的刻薄語言,要把有才華的作家也一個個逼瘋!

  我是《收穫》的忠實讀者,一直以為《收穫》是我國文學刊物的一面旗幟,在這個「娛樂」時代,《收穫》依然堅守著傳統文學的最後陣地,實屬不易,應該為他們鼓鼓掌。而《文學報》也是我曾經喜歡的一份報紙,從前年開始開闢了《新批評》,以為《文學報》在全國的文學批評幾乎喪失陣地的當下,以批評的話語經營報紙,也值得肯定。沒想到,程永新的一條微博,引發了上述兩篇博文的爭議,筆者以為,此為屁股指揮腦袋作俑,這不是文學批評之爭,而是文化經營者的立場不同,假如把程永新調《文學報》做當家人,或許他就不會發此感慨。

  遂想說說文化經營者的話題。我在電視台當總編室主任期間,有機會採訪電視劇《康熙王朝》的製片人劉大印,我們一邊喝茶,一邊聊天,他說了一段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優秀的製片人需要三個腦袋一個靈魂,即一個藝術的腦袋,一個管理的腦袋,一個市場的腦袋,這三個腦袋需要一個政治靈魂來統領。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文化長期以來實行文化專家中心制,這種文化專家中心制帶給中國文化一個基本事實,文化專家往往只對文化的創作、生產、藝術品質負責,這種計畫時代的管理模式從機體上無法與文化產品作為一種商品的屬性相配套,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文化產品的市場化進程。另外這樣的管理模式,與國外的文化產品生產、行銷也很不配套,在經濟責任人上無法與國際接軌。文化經營者是文化產品創作、生產、行銷的組織者,也是經營的第一責任人。在過去的時代,文化經營者往往是文化專家的皮夾子,充當文化專家經濟助手的角色。可以這麼講,中國高校沒有培養過專業的文化經營者,在實踐過程中,也缺乏有意識地培養文化經營者,因此在目前的中國文化業,最奇缺的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名副其實的文化經營人。

  如果把一個文化產品的生產線比作一個公司運作的話,文化經營者是總經理,而文化專家是總工程師,但文化產品的生產畢竟又不同於一般產品的生產,許多創意的東西在文化專家的腦子裡,或者說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文化專家靈光閃現,這就更需要文化經營者有一個藝術的腦袋,他要去判斷這瞬間的靈光是否對文化產品加分,又要考慮會不會增加成本,這一錘子的買賣需要有經驗、有悟性的三個腦袋來決策,來不得半點摻水。好作品的成功,外行看熱鬧,仿佛成與敗都是文化專家的熱鬧,內行卻要看門道,說到底這無疑也是文化經營者的成功。

  文化經營者需要一個藝術腦袋,這藝術的腦袋派什麼用場呢?——這個腦袋主要管兩樣:一是作品,二是人。首先是抓作品,判斷這個產品的市場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要麼賺錢,要麼拿獎,要麼藝術個性鮮明,總要取一樣才行,這是大路線。毛主席說,路線決定了,幹部是關鍵,當作品抓定了,用什麼樣的人是判斷一個文化經營者是否有一顆藝術腦袋的又一重要標桿,文化專家歷來是一部文化作品的核心創作者,什麼樣的文化專家就有什麼樣的作品。

  文化經營者又需要一個管理腦袋,這管理的腦袋到底管什麼呢?——這個腦袋也管兩樣:一是硬資金,二是軟資金。一個好的文化經營者首先要有融資能力,也需要把控資金的能力,控制管理成本也是一種賺錢的手段。其次,抓過程管理,監督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做到位,也體現一個文化經營者的管理能力。一句話,文化經營者要弄到硬資金,花好軟資金。

  文化經營者也需要一個市場腦袋,這市場腦袋能掌控市場嗎?——這個腦袋主要用於賺錢,也就是行銷。這個腦袋一開始就要派上用場,生產什麼樣的產品就決定了行銷的方向,其餘的都是方式方法問題。行銷需要有「把木梳賣給和尚」的本領,除了把文化產品變成現錢之外,社會影響、品牌建設、經營人才等等也需要發揮文化經營者的市場腦袋。

  文化產品是一種特殊商品,光有三個腦袋還不靈,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個政治靈魂去統領,這是衡量一個合格文化經營者最基本的要素。一個文化經營者的政治靈魂主要體現在他的文化產品突出了國家的意識形態,代表了民眾的意願、民族的情感原則和價值標準,反映了悠久歷史的傳承和世界文化的大勢等等。

  嚴偉

  詩人,作家 ,製片人。電影《對岸的戰爭》(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入圍影片)製片人,電視劇《焦裕祿》策劃人,電視劇《曹楊新村》編劇兼製片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