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連載)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群書治要
- 发布时间:2015-01-08 16:45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西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書成,太宗喜其廣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釋卷。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貞觀之治的太平盛況,此書貢獻大矣!誠為從政者必讀之寶典。
然因當時中國雕版印刷尚未發明,此書至宋初已失傳,《宋史》亦不見記載。所幸者,日本金澤文庫藏有鐮倉時代(一一九二——一三三〇年)日本僧人手寫《群書治要》的全帙。並於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國本土。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和台灣分別以此版為底本影印出版。二〇一〇年歲末,淨空法師幸得此書,反復翻閱,歡喜無量,深刻體會古聖先賢之文化教育,的能為全世界帶來永恆之安定和平。最極關鍵者,即國人本身,必須真正認識傳統文化,斷疑啟信。聖賢傳統文化實為一切眾生自性流露,超越時空,亙古彌新。
為讓有心領納先哲智慧的讀者能迅速地吸收全書的菁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組成選譯小組,製作了這一文白對照的選本。將《群書治要》整理為六個大綱: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每個大綱中,又歸納了若干條目。從全書中,力求選取既切合當代社會需要,而又精闢簡明的短文,最後經過幾輪篩選,選定了現前這三百六十段。本刊今予連載刊登,以便讀者更好地領納先賢的精神。
陸、明辨
一、邪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能與大眾和諧相處,然而對事物的見解各異,不苟且贊同;小人曲從私黨,同流合污,然各自爭利,不能與人和睦相處。」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善舉,不促成別人的惡行。小人則與此相反,見人做善事便嫉妒,見人做惡事便贊成,乃天理所不容。」
君子掩人之過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君子遮掩別人的過錯以長養自己的厚道善心,小人則詆毀他人的美德來標榜自己。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卷九 論語)
【白話】子貢說:「君子對人是否也有所憎惡?」孔子說:「有憎惡。憎惡宣揚他人壞處的人,憎惡居於下位而譭謗上位的人,憎惡有勇無禮的人,憎惡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做人應該隱惡揚善;居於下位,看到上級有過失,應該勸諫,使他改正,多次勸諫而不聽從,可以離開,如果不勸諫,只在背後譭謗,就失去了忠厚之心;勇而無禮,容易以下犯上;果敢而不通事理,往往敗事,同時也傷害了人。
君子心有所定,計有所守;智不務多,務行其所知;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則不然,心不在乎道義之經,口不吐乎訓誥之言,不擇賢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隨轉如流,
不知所執。(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君子心中有堅定的方向、信念,每次考慮、謀劃都遵循一定的原則。道理、智慧不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諸實行;行動不求其多,但每個行動都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心安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樣自然不勉強;踐行時,則唯恐來不及而精進努力。小人則不是這樣,心思不在道義的原則上,嘴裡說不出規範勸勉的話,不選擇賢者親近求教,以寄託身心,不努力行善,以使自己堅定,而是隨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二、人情
子曰:人有六情,失之則亂,從之則睦。故聖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節之以禮;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義簡而備,禮易而法,去情不遠,故民之從命也速。(卷八 韓詩外傳)
【白話】人皆有喜、怒、哀、樂、好、惡六情,違背人民的六情,國家就會紊亂,順從便能帶來和諧。所以聖王教化民眾,一定依順人情,而用禮法加以節制;一定隨順其願望,而用義理加以制約。義理簡明而完備,禮法易行而有規則,同人情相距不遠,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從國家的法令。
今彼有惡而己不見,無善而己愛之者,何也?智不周其惡,而義不能割其情也。(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白話】現在身邊的小人有惡行而君主看不見,沒有善行而君主卻溺愛他,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智慧還沒有達到識別他們惡行的程度,而行道義的決心還不能達到割捨私情。
行善者則百姓悅,行惡者則子孫怨。是以明者,可以致遠,否者以失近。(卷四十 新語)
【白話】實行德政者,百姓歡悅;邪惡的統治者,連子孫也會怨恨。因此,聖明的君主可以使遠方的人歸附;邪惡的君主,連親近的人也會失去。
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我聽說忠誠善良的行為可以減少怨恨的產生,沒有聽說倚仗權勢作威作福能防止怨恨的。
周公謂魯公曰:「 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卷九 論語)
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使大臣抱怨不獲所用。老朋友如無惡逆等重大罪過,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一個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君子所惡乎異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變常也。好生事則多端而動眾,好生奇則離道而惑俗,好變常則輕法而亂度。故名不貴苟傳,行不貴苟難。純德無慝,其上也;伏而不動,其次也;動而不行,行而不遠,遠而能複,又其次也;其下遠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卷四十六 申鑒)
【白話】君子所憎惡的有三種與眾人不同的行為:喜歡生事、喜歡製造奇詭怪異、喜歡改變規章準則。喜歡生事,就會製造事端而興師動眾;喜歡製造奇詭怪異,就會違背道義而惑亂風氣習俗;喜歡改變規章準則,就會輕視法令而擾亂行為標準。因此人的名聲暫且得到流傳並不顯得可貴,暫且做了難以做到的事也並不顯得可貴。純淨純善的德行沒有邪惡,這是最上等;伏住邪念不妄動,是次等;有妄念而不行動,行動而不遠離正道,遠離正道而能及時回頭,是再次等的;最下等的是與正道愈來愈遠而不自知。
三、才德
故曰,百言百當,不若舍趣而審仁義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所以說,與其推敲言語每次都得體恰當,還不如看是否合乎仁義。
故作者不尚其辭麗,而貴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惡其傷義也。(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所以作者著述不應崇尚文辭的華麗,貴在保存承傳道統;不追求聰明巧飾,而擔心它會有傷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