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主流的廉政风险管理思想主要是梳理岗位职责、罗列风险点,就风险点的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找出易发生廉政风险的流程节点和岗位,将职责有效分离并增加流程后端的制约环节,合理授权,并辅以党风廉政教育,降低廉政风险的预期损失。但笔者看来,那些管辖范围广、层次深、单位多的大型集团而言,该方法易流于形式,且无法及时传导风险信息,无法真正管住廉政风险。
欲驾驭风险,必得明察秋毫,又须效率快捷,且要防止管控成本高企。基于此,信息化不啻为一种最佳实践。
笔者试以几个廉政风险高发的工作场景为例说明信息化对于廉政风险管理的作用。
以招标为例。投标方可通过围标、串标来屏蔽竞争对手,也可通过贿赂评委来影响其得分,这类情况非常普遍且难以防范。但若利用BI等信息化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评委、投标方、打分几类数据间的相关关系,即可发现是否存在围标、串标、贿标等情况。这在以往,只凭直觉是做不到的。
再以采购为例。笔者在为诸多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各企业在最关键的节点上几无二致,基本如下:(1)采购部门发出采购计划;(2)物资需求部门内部填写采购需求单;(3)物资需求部门负责人审核部门内需求并提交至采购部门;(4)采购部门按采购需求单进行采购;(5)采购物品移交物资需求部门。采购中容易出现的廉政风险点主要有两种,即因流程节点缺失导致没有相互牵制,或流程节点倒置,如先采购后提需求。假如该企业具有内置企业标准流程的监控信息化工具,对ERP或其他业务系统进行监控,结论会有三种:(1)系统中的流程与企业标准流程完全一致;(2)在某一个流程上,100%的流程实例都是有问题的;(3)在大量抽取实例的前提下,几乎所有实例都没问题,但仅有极少数实例与标准流程不符。可采取的应对措施:(1)不做考虑,(2)有可能是因为系统中的设置可能有误,提交信息部门按照标准流程升级便是;(3)是因为合谋舞弊或是篡改系统中的流程权限所引致的,这就是廉政风险的管控范畴了,必须引起纪检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钢铁、冶炼、发电等行业中,燃料占可变成本的比重较高,且其造价依据——入厂实验热值易受人为干预,一线的采样、制样、化验员均对其价格具有决定性作用,故而极易出现廉政风险。供应商一般会对这几个岗位进行银弹攻势,以便入厂时在采好的样本、制样时添加热值高的煤粉、化验时对结果进行干预,造成入厂实验热值往往高于其实际的热值,这些都让集团企业的采购成本高企,却因缺乏管控手段而苦不堪言。通过信息化工具,可对于燃料系统中的入厂热值(固定值)和实际燃烧热值(变动值)的差值进行监控:如该差值在100大卡/千克以下时,可能仅是抽样误差所致,未必是廉政风险,只需报告部门经理;该差值在100至150大卡/千克之间,则可被初定为廉政风险,报给分管副总和部门经理进行调查并进行整改;当该差值在150大卡/千克以上,则为廉政风险的可能性极高,应报告给单位一把手和相关人员,纪检机构也应介入调查,做到抓铁留痕。
再以合同履约付款为例。一般而言,预付款、已累计支付数和质保金之和应与合同金额一致,但合同履约往往并非一次性付款,总支付额超过合同金额时有发生。实务中,合同金额往往存在于营销系统当中,而预付款、已累计支付数和质保金往往存在于财务和资金系统当中,若缺乏跨平台监控的信息化工具,则很难快速发现该类问题。而若存在此类信息化工具,则可以通过简单的公式设置,如“合同金额>预付款+已累计支付数+质保金”,来发现超额支付的实例,纪检部门可考虑联合审计部门进行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在笔者看来,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免疫力,使人不敢腐,乃至不屑腐、不愿腐;客观上,强化制度和信息化建设,使人不便腐,乃至不能腐,保护好我们的干部资源,此方为康庄大道。
文 关晶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